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农家书屋点燃乡村文化之“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近日,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对农家书屋建设开展数据统计,全县共建成了农家书屋671个,配送图书100多万册,实现了境内行政村的全覆盖。
  张家界市慈利县农家书屋建设,始于2007年。时隔五年,慈利县农家书屋“香”飘农家,该工程已植根于农村,为农村建设培育了不少“土专家”,点燃了乡村文明的“星星之火”。
  以前的“累赘”现在的“帮手”。书屋初建时,书屋利用率不高,在一些村里,书屋几乎成了“累赘”。“村部还没建,书放哪儿?”老百姓家里不愿让放,说是占地方。然而县文广新局积极想办法,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使书屋扎根农村。不少农民爱上了读书,并且从书中找到了致富的“金点子”。
  慈利县文广新局的分管负责人韩才雄告诉记者, 高桥镇四坪村的青年陈某,小时聪明好学,成绩拔尖,后因父母外出打工,奶奶年迈,学业无人看管导致荒废,初中辍学后成了当地有名的“浪子”。农家书屋进村后,陈某从书里迷上了摩托修理,不出3个月就出了“师”,现已在镇上独立门户开了店,成了摩托修理的行家里手。
  赵家岗乡的种菜专家胡祖云,也是农家书屋帮了他的忙。打工回来的胡祖云,一直找不到发家致富的路子。前年他在村书屋里看到种植方面的书,产生了种菜的想法,用书里的知识学习大棚种菜技术。如今,他种了8亩多的蔬菜,年纯收入达到了10多万,还带动了10多个“徒弟”,村里的菜园发展到40多亩,专门组建了一支送菜摩托队,菜品销到武陵源景区。
  在阳和乡甄家坪村,记者发现,村里的农民读书用书成了一种时尚。仅今年,借阅登记就记满了4个本子, 2本信稿纸,借阅记录达到了3500多次。管理员李纯德说:“村里有个厨师,一次就借了5本,照着书上的菜谱下厨去了。”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农家书屋逐渐被农民接受。看书休闲的多了,游手好闲、打牌赌博的少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求神问卜的少了;科学种田、读书致富的多了,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的少了。“读一本科技图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已成为很多农民的一种追求。
  “老江湖”成俏“管家” 。起初, 农家书屋这项惠民工程并不被老百姓所看好,村民对建设农家书屋和看书读报不感兴趣,认为这是在浪费资源。慈利县是个山区农业大县,有31个乡镇600多个村(居委会),早几年,有些村子由于条件有限,根本就没有地方摆放书籍,农家书屋只能散落在当地百姓的家中。有的农家书屋无人看管,无人借阅,书本上的灰尘也越积越厚。
  为了改变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监管难等问题,慈利县主管部门下了不少功夫。“除了加强引导、扩大宣传外,我们还将所有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工作划归到当地文化站,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工作成绩直接与年底的评先评优、经费划拨挂钩。”韩才雄说,让文化站变身农家书屋“管家”,这也就解决了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线长面广,仅凭主管部门人手显然不够的难题。
  由于各地的文化站站长一般都是当地的“老江湖”,对各村的情况都很熟悉,所以他们能够对农家书屋进行合理布点,挑选合适的管理员人选,进行书屋的管理和宣传。
  对书屋的管理,苗市镇文化站长唐汉林摸索出了一套办法,“一是选好址,二是选好人,三是勤登记”。唐汉林认为,建书屋选村部不如选农户,随时有人照看;管理员选村干不如选老干,老干耐心细致;喊得勤不如记得勤,图书去向明明白白。
  探寻发展“良方” 。农家书屋工程,能够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随着农家书屋成为百姓学习、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其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难。管理员水平有限、图书更新较慢、书屋设施老化、资金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发展。
  慈利县文广新局的罗远志介绍,慈利县相关部门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员档案,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明确农家书屋的设施设备产权,督促文化站和村部签订协议,防止资产流失。同时,相关部门还通过远程教育等新兴方式,加强对管理员的指导和培训。“管理员大多是农民,文化层次不高,图书业务不熟,他们需要更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罗远志说,今年慈利县出台了“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县财政拿出了专项经费扶持全县的农家书屋建设。但由于农家书屋数量多、摊子大,仅靠县财政的扶持还不够,今后慈利县将会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农家书屋健康发展。
  高桥镇文化站站长李海斌说,早些年为了激发村民读书的积极性,慈利县图书馆曾多次将各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交换互补,这样也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然而早些年的新书成了旧书,吸引不了村民,图书交换也不是长久之计。为此,慈利县图书馆馆长冉利群表示,县图书馆将在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及时、有效地为农家书屋配送更多高质量、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李泽菊 徐向华 编辑:谢宇波 责任编辑:唐志荣)
  (来源:湖南省科协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035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