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业务时期关于业务承载融合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坚毅

  摘要:在全业务经营时代,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需求变化必然要求业务承载和网络架构要合理,资源使用高效,文章分析业务接入网络中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针对性地从资源利用、运行管理、质量等级等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融合 模式 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2-0183-02
  在全业务经营时代,各运营商已将宽带业务做为争夺市场的重点,也意识到宽带业务快速发展使得业务承载网络中对业务模式、技术手段和网络演进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效地对业务接入手段、模式和网络进行优化融合,特别是在业务融合过程中,各种业务混合存在,传统和非传统业务相互并存,承载业务没有规划,造成业务接入杂乱,维护困难,严重制约整体运维体系,削弱当前环境下的全业务竞争能力。
  1 业务发展趋势
  1.1 业务IP化趋势
  随着宽带接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宽带接入业务用户数呈现逐年递增的现象,同时由于互联网上的应用逐渐丰富,视频业务、P2P业务逐渐成为用户使用频率很高的业务,需要有更大的带宽来承载这些业务。以IP 技术为基础的数据网络正是为适应未来多业务、高带宽需求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正在蓬勃发展中的3G 业务网络以及逐渐兴起的IPTV 业务及IDC业务,正是由于互联网业务继续高速增长,加快了电信业务的IP化发展趋势,移动业务也呈现出向基于IP的数据和流媒体业务方向的发展趋势。
  1.2 全业务化趋势
  随着移动网、PSTN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趋势的加速,运营商也由过去单一的移动业务提供商向全业务运营商靠拢。“一种业务,一个网络”的组网思路和网络格局不利于网络资源尤其是传输资源的共享,不利于跨网综合业务的提供,利于网络体系管理和维护,未来应该是“多种业务、一种网络”的网络格局。全业务网络需要原有网络基础之上,实现彻底的变革,构建新的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的业务生成平台和业务引擎,通过控制和分配该承载网资源,将应用层的业务推送至最终用户,为客户提供无差别的通信服务和体验。
  因此未来业务发展将呈现出宽带化、IP化、全业务化的趋势,运营商需要构建高效的网络来满足未来IP化业务的需求。
  2 业务划分
  目前运营商开展的IP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基本业务,包括由网络层提供的连接类业务;二是增值业务,包括是通过应用层和网络层共同提供的应用类业务。基本业务主要包括:宽/窄带Internet接入业务和专线接入业务,专线互联业务。从应用上分可以分为:语音、数据、视频、宽带综合业务几大类。增值业务主要包含七大类IP应用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IDC平台、宽带管理及增值应用平台、公众视讯平台、储值卡平台和业务内容分发网络平台。
  3 业务融合问题
  目前在运营商网络中全业务接入主要有互联网专线、广域网专线、IDC、IMS、WLAN等,大部分地市级别承载网络对于接入模式、网络结构、组网情况都存在着问题,主要如下:
  3.1 资源带宽问题
  (1)MSTP、协转开通数据专线业务基本使用SDH的资源,而我们知道SDH网络传输TDM业务,而且针对小颗粒E1业务,带宽是独立占有的。由于专线用户增加,客户对出口带宽要求增加,SDH的带宽资源将渐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2)跨环节点成为业务调度的瓶颈,SDH网络与目前主流建设的PTN网络各自承担存在同一区域宽带业务的业务承载,无法有效统一承载业务,很难实现不同网络跨环业务调度承载,也是浪费较多的传送通道资源。
  3.2 网络安全问题
  (1)目前MSTP、协转开通的数据专线经过的SDH网络、MSTP网络中存在单链的情况较多,资源利用率低,同时当线路中断时将影响到专线业务,因此需要改造成环;
  (2)城域网汇聚层交换机设备普遍较少,各县通过交换机必须透传到汇聚层交换机实现三层终结,每台汇聚层交换机负责多个县业务,一旦设备故障,业务中断范围较大;
  (3)汇聚层交换机到各县交换机之间的链路有冗余,而各县交换机到光线路终端(OLT)之间由于未具备传输能力,目前只是裸纤单拉,未有冗余。
  3.3 网络运行维护问题
  (1)现网集团客户接入方式多样化,同时因业务需要对现有接入条件紧急开通,SDH网络中业务开通较乱,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共存,存在同类业务各种接入模式,对全网维护带来极大的难度;
  (2)本地各层次传送网络之前采用支路、ADM等方式进行互连,尤以支路互连方式居多,网络资源和设备交叉资源使用不均衡,网络管理存在盲点;
  (3)业务发展过程中网络不断叠加、重构,网络结构和业务配置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网络现状的把握和维护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4)核心层网络的调度量不断变大、业务局向变多,原有设备很难支持端到端无阻塞调度;
  (5)接入层不断向用户延伸,网络不局限于单一业务、单一拓扑,对大客户的资源管理和差异化服务需求产生矛盾。
  3.4 接入模式问题
  未来业务基本往IP化业务发展,主要客户群体主要为专线用户,因此用户使用的多种业务在网络接入端采用的技术上是没有统一或固定模式的,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组网方式存在着不同,使得接入网络组网结构错综复杂,没有做到有效规划和现有接入模式的梳理。
  3.5 服务等级无法区分问题
  业务都融合在一张承载网里面疏通,默认情况下优先级相同,但在实际不同业务中如何保障对时延、抖动敏感的IMS业务,区别集团、家庭客户的等级是必须考虑的。
  4 业务融合建议
  4.1 消除管线隐患,加强业务保换
  梳理运营商传统SDH承载网络,将SDH网络、PON网络、PTN网络中存在的长链或单链合理规划,改造成环进行业务保护;增加OTN波分环网,把原光纤直拉到OLT的,割接到环网,实现双路由保护;重要用户接入设备必须采用双设备、双路由环保护方式建设;汇聚或核心层设备必须增加设备套数,分散业务负担。   4.2 合理规划调整,节省带宽资源
  应对4G LTE业务到来,早期承载网在传统语音、宽带数据业务不适合在统一平面上进行承载,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网络平面承载,同时对于新建网络和采用的技术,必须考虑到对现有网络的继承性,将业务承载层面逐一割接到统一平面,使网络呈现扁平化、IP化发展趋势,提升端到端的QoS能力,以便节省带宽资源,加强了对业务管控能力。
  针对广域网专线,应将广域网专线业务割接到城域网,即能开通本市内的广域网专线业务,且能开通地市之间的广域网专线业务,减少县与市、市与市之间的传输资源开销。
  4.3 规范业务接入模式,方便运营管理
  必须建立业务接入模式规范,按不同应用指定不同的业务接入模式。规范应包括现有的MSTP、协转、PON方式以及较新的PTN、MSAP、MPLS 2/3层VPN、PBT等技术。对今后新开通业务要求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对存量业务进行梳理、整改。
  4.3.1 互联网开通接入模式
  互联网主要采用的接入模式有3种,分别是MSTP、协转、PON方式:
  (1)对于开通带宽要求大于16M的集团专线用户,过渡期内可使用MSTP方式开通,不建议家庭专线按此方式开通。PON网络交换机到OLT有环网保护后,建议集团用户割接到PON网络中使用。
  (2)协转经过SDH传输网,比较稳定。但是须增加转换设备,故障点较多,由于最后一公里的原因,有可能需要使用协转,因此建议在MSTP开通不了的情况下,过渡期内可开通对带宽要求16M以内的集团专线用户,不建议家庭专线使用此方式开通。PON网络交换机到OLT有环网保护后,建议集团用户割接到PON网络中使用。
  (3)PON方式:由于目前为光纤直拉,未有传输保护。目前使用家庭专线开通,在后期OLT通过波分网络到本地交换机后,集团专线将割接到此网,以移动网络为例,细分三种方式:
  第一:PON网络与CMNET网络互联开通方式,可采用以下三种,建议主要采用方式一(安全性较高,重要或业务量较大节点),辅助方式采用方式二和方式三,见(图1):
  第二:OLT与分光器对接,OLT设备与分光器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用这两种方式,方式一投资成本翻倍,可以实现保护(图2)。
  第三:ONU与分光器对接,单路由光纤互联,如需保护必须增加ONU和光纤(图3)。
  4.3.2 广域网开通接入模式
  广域网开通主要采用MPLS L2/L3 VPN接入,接入端主要承载在PON网络上,可以有效利用承载网,同时增加链路的利用率。原先直接通过传输网络互通,占用传输资源较多,而通过该技术用户侧直接接入到交换机,有效利用CMNET设备链路的资源,节省传输带宽资源。
  4.4 划分服务等级,提高服务质量
  QoS即服务质量。对于网络业务,服务质量包括传输的带宽、传送的时延、数据的丢包率等,实际上网络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合理规划和分配不同业务间的质量要求,才不会出现互相争抢网络资源。
  QoS技术有几种常用的队列调度机制,主要包括先入先出队列机制、优先队列机制、定制队列、加权公平队列,不同的业务需求可采用不同的队列调度机制。针对普通家庭客户、IMS用户通常采用加权公平队列机制,并在端口上进行相应的限速限制,对于集团客户、信令流等重要业务或流量我们必须采用优先队列机制,进行流量分类配置并在出入接口处调度设置,以便保证业务能够独立传送畅通、降低数据的丢包率及时延抖动,实现端到端的QOS保障。
  5 结语
  随着全业务运营竞争加剧和未来业务IP化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大量的业务和网络层面融合。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合理使用技术手段,结合现有组网情况下提前规划和整合各层次和业务网络,分析面对业务实际需求中网络存在问题,解决安全隐患和发展瓶颈,避免资源使用的无序和浪费,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和全业务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宝林.基于IP的全业务本地传输承载网架构及融合策略浅析.山东通信技术,2009年22-24.
  [2]袁小明,袁野.面向全业务的基础承载网融合组网演进模型探讨.邮电设计技术,2011年 44-48.
  [3]袁超伟,刘冰滨.全业务运营下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无线电通信技术,2012年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087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