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森林公园景观敏感度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欣 赵林森

  摘 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景观敏感度相关研究资料,归纳出目前景观敏感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景区内各景点的视觉敏感度、相对坡度、相对距离和互视性等指标的评价来反映景区的综合景观敏感程度,以期为森林公园景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森林公园;景观;敏感度;评价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狭小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城市居民渴望更多的接近大自然,远离嘈杂的城市生活。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具有运动健身、生态保护、观光娱乐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为现代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了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的主要场所。景观敏感度是一种研究规划区域对外界变化反应的指标,对森林公园的景观敏感度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森林公园的保护与规划。
  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程度的量度,它是景观的可见性、易见性、清晰性、景观醒目程度等性质的综合反映,与景观本身的物理属性、空间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1]。景观自身的敏感度越高,此景观被人们所关注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景观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或部分,即使受到轻微的干扰都会对景观造成较大的冲击与破坏。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首先开始进行景观视觉和视觉影响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了景观视觉管理系统。如美国林务局的视觉管理系统(VMS)以及在VMS基础上形成的风景管理系统、土地管理局的视觉资源管理、土壤保护局的景观资源管理和美国联邦公路局的视觉冲击评价等[2]。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英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保护景观视觉资源的法令。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其“不可捉摸”的性质,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景观视觉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而景观视觉环境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的评价[3]。在此基础上,人们更加注重景观视觉资源保护的方法研究,希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来掌握这一领域的控制方法。
  比较各阶段的景观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强调景观之间的相对价值,也就是甲景观是否比乙景观更优或更美。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试着将景观评价中的分类与描述划分开来,从而表现出不同地区的差异。90年代开始,愈来愈多的人将研究重点放在景观特征在景观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在评价过程中广泛说明,因为这些评价因子是影响其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国外景观敏感度研究进展的了解,知道在这一领域不断发展的趋势是集中走向环境评价的应用当中,并且不断被人们所重视与肯定,所以其在以后环境的保护、公园的开发建设当中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1.2 国内研究现状
  19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的不断索取造成了景观资源和风景区空前的压力,既有对景观视觉资源的直接破坏或侵占,也有“破坏性建设”。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单纯的利益驱动和短期行为所产生的掠夺性开发;二是决策者一厢情愿并武断瞎指挥所造成的胡乱开发;三是低水平专业人员的败笔或不及格作品。在这样的情势下,我国民众逐步意识到风景视觉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开始了对景观视觉资源评价与保护的研究,同时出台了有关景观视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国务院公布的条例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89)等。在这一系列条例推动下,全国进行了风景资源普查,陆续公布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处,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26处,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0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约100处。1999年颁布了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促使风景区的规划建设被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管理的轨道。
  基于此,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学习和介绍国外的风景视觉资源评价理论[4]。近年来,有关专家也进行了景观视觉资源直观分类的研究,不少学者就有关风景美学及风景保护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所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建立我国景观视觉资源专家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当然我国在景观视觉环境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远不够科学、系统,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可行性,景观视觉资源评价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这些理论与实践研究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等问题都值得商榷。我国对于景观视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与研究方法,并结合自身的风景美学理论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视觉环境研究。
  1.3 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国际范围而论,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理论是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最早由Fines、Perterson、Dulln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又经C1amp、Powell、Vining等学者进一步研究、整理,形成了该领域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并付诸实践 [5]。几十年来,对于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的研究除了风景规划专家以及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很多心理与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森林科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使得该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远远超越其它领域。他们分别将自己领域的研究方法及观点带到景观视觉评价中来,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思想积极活跃的局面。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一些知名的学者对于本世纪60年代以来的风景评价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对该领域的方法与学派进行了明确的划分。Crofts在1975年提出了2种景观评价方法——公众偏好模式与成分代用模式[6]。以Zube,Sell,Taylor(1982),Daniel和Vining(1983)为代表的景观视觉环境研究学派提出生态模式、形式美学模式、心理物理模式,心理与现象模式4种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模式。迄今为止该领域公认的四大学派为: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四个学派有其不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其中以专家学派应用最为广泛,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2 结论与讨论
  森林公园的景观敏感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现在,其研究方法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景观敏感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景区内各景点的视觉敏感度、相对坡度、相对距离和互视性的评价来体现景区的综合景观敏感程度。利用这些评价因子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价只需要相对简单的仪器设备,其结果却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各类规划中更加科学、合理,避免景区内因管理失效而发生一些破坏性的开发或是建造一些改变其性质的娱乐设施。当然开展景观敏感度评价研究需要熟练掌握和操作ArcGIS、ENVI或Erdas等电脑软件,需要对研究区域的地形进行建模,进行真实化再现,并从中提取我们所需的坡度、高程、路线等数据。
  景观敏感度方面的研究对于越来越多的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管理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公园都未曾对自己景区内景点的敏感度进行过调查,在其改造和规划过程中对景观敏感度的思考也较少,建议积极开展此类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森林公园的规划管理当中。
  参考文献
  1 罗龙海,胡庭兴,王学能,何奕忻. 基于GIS的沐川林场森林景观敏感度评价[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4)
  2 SCHAUUMAN S,ADAMANS C.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Landscape Resource Management. USDA,Pacific Southwest Forest Service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Technical [R]. Berkley; California,1979
  3 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 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J].中国园林,2001(11)
  4 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5)
  5 Crofts R S. The Landscape Component Approach to Landscape Evaluation. [J],1975
  6 Zube E. H.,Sell J. L.,Taylor J. G.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J]. Landscape Planning,1982(11)
  (责任编辑 荷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644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