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分层理念突出创新教育的工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琳 马驷

  摘 要 在明确工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中创新教育定位的基础上,基于分层教育理念,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为例,提出了“隐性分层、适当集中、强化团队、动态评价”的教学模式设计。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 专业基础课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l of the Basic Course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Design Based on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Take National Specialty Transportation Basic Cours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as an example
  WANG Lin, MA Si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 Clea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innovative location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ased on hierarchical, national-level features professional transport the basic course "Transport system analysis," for example, proposed a "hidden layer,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strengthen the team, the dynamic evaluation" teaching design.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hierarch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bilingual education
  
  0 引言
  工学专业基础课是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向专业教育过渡的关键环节,也是夯实工程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和锻炼创新能力的起点。在专业基础课授课阶段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其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更符合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性,提高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
  1 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定位
  从能力的层次体系上来看,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应注重其基础层次,即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因此,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应定位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逐步建构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对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主动获取和初步运用的目的。
  2 分层教育理念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设计
  分层教学是按专业所需、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应用分层教学理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模式设计,需要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专业教学环境,结合专业基础课特点进行。下面以交通运输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为例,探讨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按照交通运输专业“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上手快、后劲足的交通运输行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承担了大交通系统思维训练和系统分析方法技能训练的基本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专业创新思维,使学生基本具备以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处理交通运输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为2学分/32学时的必修课,开设在第五学期。此时学生已经修过4学期的大学基础英语课程、数理类及文哲类通识基础课程,并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
  3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重点
  3.1 隐形分层
  考虑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积极性的发挥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难度,贯彻“隐形分层”的原则,即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不同诠释和有序的教学组织,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树立全过程的隐形分层教学理念,即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辅导、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如,在教学资源的准备环节,首先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针对每一个模块/子模块,搜集、整理和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按隐形分层原则,分别给出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种类,标注综合应用、一般应用、理解级和识记级等级别,同时,也给出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训练方式,如概念拓展、观点提炼、方法改进、全新应用等。如,系统分析模块中的综合应用类中,可设计一个选题:选择一个人工系统,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可实现对系统分析程序和方法的整合运用和拓展。同时,按30%:50%:20%的一般分层比例划分出3个学习能力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创新级别上应达到的要求做出详细说明,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教学评价进行的基本依据。
  3.2 适当集中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基本概念较多,加之双语教学所使用的专业词汇和用法,对于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几乎同样陌生,若仅依靠其自学,可能会造成学习效率较低。更重要的是,学生刚刚进入专业基础课阶段的学习,其思维习惯才开始从被动接受期向主动学习期转化,此时,教师要予以适当引导,通过集中讲授基本概念和集中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向自觉进行创新训练的转化。
  3.3 强化团队
  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隐性分层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型团队合作的模式,即全班学生自愿或随机组成若干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分工合作,完成真实的专业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的形式,不仅有利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各展所长,更能使其在分工与合作中达到创新训练的目标。仍以上例选题说明,当确定了选题小组后,组成该团队的学生会自然分化并体现出不同的能力层级,进行课下准备时,学生自行根据自己的英语及专业基础和能力情况选择相应的分工,如有些同学负责检索网络资源,有些负责资料的翻译、整理,有些负责写作和讲演。每位同学在该项任务中都需记录分工和完成情况、个人和团队收获。团队中分层的形式不是通过教师指定,而是在形成任务型团队及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隐性分层、团队合作”的形式,辅以教师对于该团队具体工作的单独辅导,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也更容易实现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定位和层级的提升。
  3.4 动态评价
  对于创新能力来说,传统评价方法不易给出客观结果。因此,应当避免采用期末考试作为主要指标、评价主体仅为教师的情况,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客观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采用全过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调整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清楚地定位自身的能力层次,明确能力提升的方向。
  在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概念拓展、方法改进、问题提炼等多种创新能力培养形式和环节贯穿始终,学生和教师均可以通过每个环节的创新能力层次和难度来判定学习效果,不仅评价次数多,评价的内容也随着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评价的结果呈现动态变化,更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效果。
  4 结论与展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面对创新环节的训练,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对问题的提炼和分析过程参与程度高,分析思路和方法选用上拓展性强。突出创新教育的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的更新、完善和配合,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延伸化和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叶林,邓筱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尝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3):52-53.
  [2] 严明.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22-26.
  [3] Will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6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