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职教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旭 李秀英

  【摘 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农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农业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提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距离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大多地处县乡,师资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因此,提高农业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构建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业职教师资队伍素质的现状
  1.1 “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缺乏实践经验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基本没有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其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技能精”的教师少,“理论强”的教师多。对于农业高职院校来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教师很难在农业生产中接受新技术、新工艺、新实践。
  1.2 职称结构不合理,管理考核不完善
  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一直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来实施的,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起不到对教师能力和水平评价的目的,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许多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传统专业萎缩,教师职称偏高,人数偏多;新增专业教师职称偏低,人数偏少。
  1.3 兼职教师数量少,缺乏相对稳定性
  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聘请兼职教师既有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也有教学管理上的弊端。一是,不稳定,由于兼职教师有本职工作,因此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二是,适应时间长,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三是,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考核,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兼职教师聘任上把关力度不够。
  1.4 产学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科研条件等状况来看,教师开展科研存在许多困难。教师难以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 提高农业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
  2.1 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使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化
  聘任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要求专兼教师比例逐步达到1:1。兼职教师可以将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带动职业院校科研能力水平。因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第一,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但不太熟悉农业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第二,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详细记录兼职教师在聘期内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情况以及同行教师听课记录、评价部门考核、学生测评等材料,把兼职教师考评纳入学院教师考核中来。第三,建立兼职教师激励机制,对兼职教师实行效率优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不断深化兼职教师的工作范围与形式,如聘请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参与教学标准制定、课程开发、科研开发等工作,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第四,搭建专兼职教师沟通平台,实施专兼职教师结对互助措施,增强专兼职教师的深度融合。此外,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向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的方向发展,进而优化整体师资结构。
  2.2 加大校本研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除了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外,更要立足校内现有教师资源,加大校内教师培训力度。一是,通过选送骨干教师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教育,在提高学历的同时,逐步解决学科基础薄弱、专业知识老化、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从而提升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定期组织教师到产学研基地学习、实践,接受新知识、新工艺,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2.3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建立“名师工程”培训机制
  应根据职教特点和教师队伍的实际,启动“名师工程”,制定名师标准和实施办法,从师德水准、学历层次、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考虑,在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经过科学、公正的程序,层层筛选推荐,培养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同时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让全体教师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名师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在政策导向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名师培训。实现从“讲师”向“农经师、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方向转变,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作为农业职业院校要根据教学任务分配、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三是,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工作。专业教师参加行业协会的工作,能够更多地接触企业各方面的人员,更多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在行业协会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献计献策,有助于提高教师本人和所在学校的行业影响力。
  2.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师资发展保障体系
  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全面实施教师聘用制度,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依法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二是,合理调配教师资源,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和参加技能培训,并将其作为一定教学工作量纳入考核,提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各类技能证书的教师岗位津贴。三是,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四是,支持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相关研究,给科研课题立项的教师设立绩效津贴,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资助。
  农业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农业、服务农村的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只有不断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才能建立起一支适应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冶雅晰.农业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9(6):212-214.
  [2]潘玮丽,周志刚.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引入兼职教师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6(1):119-120.
  [责任编辑:丁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568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