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国工笔画用笔的尚意重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抑

  【摘 要】在当代的工笔画的用笔文化中,由线造型而表达出来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以形写形”的单纯造型功能。它不仅仅用来表现绘画对象的造型,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画家的情感。工笔画中用笔的“形”是用“意象”的造型观强调主观的表现来达到“尚意”的目的。
  【关键词】工笔画;用笔;尚意重型
  中国的工笔画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回顾它的源头,可上溯到战国的帛画,在经历了唐、宋的繁荣与辉煌之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工笔画逐渐走向了沉寂。但工笔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因为它不仅仅体现了东方绘画艺术的物质形态,更加的表现了中国的文化精髓。在现、当代我国对本土文化的推广和鼓励,使得一批有新兴思想的工笔画家开始了对工笔画创作创新的改革,将工笔画的题材和材料更加的多元化,表现的手法也独具画家的个人特色,当然这也是工笔画时代性的表现。在当代的工笔画的用笔文化中,将现代的文化性质和新的文化题材相结合,创作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现代工笔画作品,也使工笔画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1 工笔画用笔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工笔画在用笔上分为“双勾”和“没骨”两种表现形式。“双勾”法是以线描来完成造型与形式的结合,然后再依线描勾勒出来的“形”分染设色。南齐的著名理论家谢赫曾提出“骨法用笔”后“随类赋色”的观点。“没骨”法则是将颜色直接按照造型来添加渲染的方法。工笔画对于线描的要求是严格的,首先,工笔画是以线作为基本的造型语言的,由于线的独特造型方式与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的不同,在造型处理上是运用程式化的语言规范,对自然形态进行了归纳使之简约,这种把自然物象的造型要素抽象为线的单纯的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丰富且有规律可循的独特用笔方法。其次,在用线的表现形式上,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能够做到“意在笔先”的线条,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的线条,会使画面更加具有感情色彩。
  由于工笔画是以线造型的基本形式,同时也确定了中国画的“笔墨”在工笔画中所呈现的审美价值与意义。这就决定了由线造型而表达出来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以形写形”的单纯造型功能。在工笔画的用线中,线条的功能有很多种,它不仅仅用来表现绘画对象的造型,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画家的情感,画家往往将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通过线条的变化,给欣赏者优美愉悦的心情,这也充分的表现出作品的生命力。线条随着绘画者的心行走在纸上,气韵也将会在绘画者的笔端表现出来。这仿佛似音栖息于弦上,流动的烟云结成一种美妙的云气一样。中国画的用线历经了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种特殊工具的使用,使线的表现力千变万化,无比的丰富。只有把具有抽象的线条与造型的形态完美结合在一起,才使线的本身表现力更加自由,把主观的“情”意象的“形”表现的“线”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国工笔画的追求境界。一根“线”条,如一首绵长无尽的诗,才让能够让读懂它的人永远的沉醉与折服。
  2 遵从尚意重型的造型原则――还原线的独立表现性
  中国画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一门以写“意”为主的艺术。虽然工笔画注重形似,但是也并非是等同西方自然主义的写实。在工笔画中注重的形似,摆脱不了意象造型的观念,这种“意象”的造型观强调主观的表现,中国工笔画所说的“形”更具有独特的意义。由于它固有的形式特征,如果失去了“形”的价值就失去了它的语言特色,但太过于注重“形似”也必然走向自然主义的模仿。中国艺术的主旨是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这种主体的精神可以叫做“意”和“心”。从表面上看,在工笔画中,对形象的造诣也是力求形似的,但这并不是对事物的自然临摹,而是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意象思维进行的加工再造。
  从自然的“形”到主观的“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观原则,那么在中国工笔画中怎样处理“形”和“意”的关系呢?首先,在工笔画中“形”有着重要的地位,工笔画是以形写意的,没有“形”的工细,就不能达到“意”的高远。也就是说工笔画是用“尽其精微”的手法来表现“意境高远”的主旨。然而手段要行之有效才能达到目的。如何理解工笔画用形似来达到“尚意”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讲,做到工致细腻,并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仿再现,而是在客观事物上的提炼和加工,重新的组合起来而得到的意象新事物,是有感情色彩的生命。准确的把握描绘对象的内心世界,进行一定的夸张变形,用精细的手法表现,是对被绘画事物的尊重和心灵的沟通,这不仅仅是一幅作品,同时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位朋友,当再看到这幅作品时就像看见一名老朋友一样。
  当代工笔画的新异与突出成就,重要的在于风格、样式、手法、标新形势的拓展与创新。无论是传统风格的勾勒和渲染,还是来自西方的写实主义手法,都可以把其中的元素和特点融入到中国工笔的绘画中去。当代工笔画独特的趣味性和平面表现的装饰性,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样式。中国工笔画的用线是将情感的专注侵入生命中去,在专注中笔笔生发,如春蚕吐丝,自然流畅,“线”不是出自于手,而是出自于创作者的内心,更不是画“形”而是画“意”。也许有人会蔑视传统的那些戒律,但是,往往是传统的东西更应该去遵循,在严谨的规范中立足自己的创作奠基,这并不是对传统的固守与迂腐,而是工笔画创作的自信和勇气。对工笔画在传统精神上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现代的工笔画作品必不可缺的,将传统的技法和笔墨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新面貌里,西方的艺术思潮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对当代的工笔画创作从新加以认识和再发现,这些都给工笔画装上了新思想的羽翼,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工笔画会飞得更高,得到更加繁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13.
  [2]贾广健.现代工笔画家特殊表现[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4.
  [3]王时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黄宾虹.画史编年史[M].古学丛刊,1994.
  [5]齐人.中国绘画之演进[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迎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569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