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理论依据,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创造教学情境,以网络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重现学生生活体验为习作进行铺垫。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弱化,不能把课堂变成“电灌”,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好帮手。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教师主导
  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在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去。教师和学生在这场教学手段的变革中受益匪浅。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认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本文仅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提高教学效率,重视预留思考空间。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根据其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以此而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的, 而是由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建构的,学习者认知结构(亦称“图式”)发生变化是经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的。
  现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网络平台,可以为语文教学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模式,使情境创设效果更强,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探究和共享活动更加活跃。教师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充分发挥视频、音频、幻灯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全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努力增强效果。
  但如何恰当的创设一种有趣味,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把学生的认知、情感融入进去,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
  现在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在学生和一些教师眼里,无论是多媒体平台,还是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无非是把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画面、歌曲、故事等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以幻灯片、电影片段等形式展示出来而已。课堂表面很热闹,可很多教师甚至学生都觉得厌烦了。这样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显然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既要给学生多样化的视听材料,又要给学生一些想象和思考空间去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如:讲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燕子》时,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听了儿歌《小燕子》,还可以请学生学唱两句,关键是提出问题:小燕子是什么时候来的呀?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小燕子还有什么样的出色表现呢?带着这些思考,让学生们欣赏《燕子》这一课。在导入及后来的授课中,没有过多的介绍燕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没有特意强调春天里应该有什么动物和植物。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更加激起迫切了解课文的愿望。
  讲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为了说明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课文拿出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作比较,但是并没有作特别说明。因此,在阅读课文前,给学生们播放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的纪录片片段,虽然时间很短,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加对比理解我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什么世界第一了,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用的比较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预留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和探索。
  信息技术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兴趣的好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情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所以,多媒体信息要仔细考量,宜精不宜多,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而掩盖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更不能让教学从原来的从师到生,简单的成为师、课件、生,把师生的沟通割裂开来。
  总之,应该把信息技术放到关键的地方去使用,能够帮学生理解把握课文,让其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的整合。
  二、开展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个体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或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性的命令或控制。建构主义学习者不是等待被填充知识的空容器,相反,学习者积极致力于创造意义,学习者常常选择并追求他们自己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创造性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合作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学生间的合作三种形式共同出现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时,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涉及到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收集整理关于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报道、图片、故事、传说和现状等内容,进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接着,让每个小组分别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分别加以利用,如:针对这些文化遗产提出如何保护的方案;自己当个小导游,把这些文化遗产如何向游人进行介绍;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再开发等。最后小组成员在组间进行展示、讨论、评价。   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三、收集已有资源,提升作文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使得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浩如烟海的科技教育信息铺天盖地, 而相关文献和文字资料查询又不知简便了多少倍。更重要的是,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使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视觉、听觉等感官要求,让他们的情感、兴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想真正帮助学生迅速突破写作瓶颈,做到兴趣与技巧、生活与体验同步提升,还须借助于教师深厚的功底、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习作要求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介绍重点,特意找了一段班内一位学生以前随父母去故宫游览的录像,并配合一些介绍故宫的纪录片片段。在观看这些视频内容时,学生们相当认真,去过的那位学生也乐得向其它同学介绍当时的情景,而且乐此不疲。借助这些内容,学生们找到了感觉,教师再启发学生们选择角度、抓重点、理顺序,学生们基本上都能顺利的完成写作内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借助信息资源的重现等手段,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生活和教学的衔接,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其它方法无法比的优越性,但是应该合理利用。教师还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选用教学媒体,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在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还要注意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共同引导和监督,不能让学生接触不良信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信息技术弱化的。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它教学媒体毕竟只是工具,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学特点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及时性和影响力。信息技术虽然容量大、效果强,但在教学中一定要留出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而且要关注不同的学生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等是不同的。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关键还是看教师,扬长避短、 兴利除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手段,由于其图文并茂,活色生香,以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它必将成为师与生、教与学的主要工具,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伟。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论的视点,中国电化教育,2010.4
  [2] 陈明祥。 例谈作文教学中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022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