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牡丹江市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静

  摘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量利用煤炭为能源,使得牡丹江市的大气质量问题一直不容乐观。通过介绍牡丹江市传统的大气污染控制情况及治理策略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以期为寻找更好的治理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对策;黑龙江牡丹江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41-01
  1 牡丹江市大气污染现状
  牡丹江市是中国黑龙江省辖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区位发展优势非常明显。牡丹江市位于北温带中部,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半湿润地区。地处盆地,四面环山,四季分明。平均气温6.1 ℃,平均降水量579.7 mm,日照时数2 339.8 h,平均相对湿度64%。影响牡丹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是总悬浮颗粒物。主要原因是该市在供暖时段大量使用原煤进行散烧,使得该时段的悬浮颗粒物的历年年均监测值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但是在非供暖时段监测值接近或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牡丹江市区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浓度具体见表1。
  2 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污染物造成的损害得不到有效控制
  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大气的影响,如空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及其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等。一次污染物排放和二次污染物生成及污染物浓度和所造成的损害之间关系复杂。以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的二次污染物臭氧浓度的前体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量为例,当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在不同的层次,产生不同的O3的贡献率。因此,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不总是带来同样比例的O3减少。传统的策略通常是把一些污染物减排作为核心控制目标,而不是基于对排放污染损害控制管理目标。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及其物理伤害量削减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如果考虑进一步暴露了人口规模和人口特征,地理分布的参数所带来的污染之间的物理损坏所带来的减排量,以减少经济损失,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存在显着更复杂的的关系。空气污染控制策略,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或污染损害控制标准控制指引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控制对象,控制措施和控制路径的选择,这决定了空气污染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降低最终污染的损害[1-4]。
  2.2 控制成本高昂
  传统的控制策略具有高性价比的特点,一方面,一个单一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忽略的协同效应可能缺乏成本效益的控制选项。另一方面,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分配到的省份和城市,由于属地管理的特点,虽然省级和市级区域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差异,但它无法通过协商和合作,或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降低整体区域的成本控制。大气污染控制从单一污染物控制转向多种污染物同时控制,实际上有助于促进大气污染控制长期成本的降低。在单一污染物控制策略下,企业将依据政策指令下的受控污染物来选择污染控制技术和措施,即逐一选择对单个污染物来说控制成本最小的技术或措施。
  3 对策
  3.1 统一规划牡丹江市的工业布局
  结合牡丹江市城市功能区的科学规划、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人口密度,对资源、环境和工业布局进行调查,重新优化产业结构。此外,响应国家的相关调整政策,对工业项目进行调整,使工业项目逐步向园区靠拢,统一规划新的项目,按照行业类别,进行统一布局的转换[5-7]。
  3.2 对城市的能源利用方式、供热技术进行调整
  改变牡丹江市以往的原煤燃烧供暖方式,变成清洁的天然气,并大力加强天然气输配管网的建设,减少因原煤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并将城市划分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和严管区,对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彻底更换老旧的燃煤锅炉,换成热电联产和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工人方式,新建的建筑物全部采用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从根源上减少悬浮颗粒物。
  3.3 实时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
  对机动车的尾气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并定期进行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查,以保证机动车的尾气排放达到标准[8-9]。
  3.4 加大污染源的监测力度
  对重点的污染源进行严格监测,完善环境监测系统,使得整个城市的环境污染的信息都能得到共享,并将整个城市按照大气污染的程度进行分区,单独治理。对于企业排放的尾气要严格监测,符合标准的给予发放环境许可证,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勒令其进行整改,务必使企业排放的尾气达到标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10-15]。
  4 参考文献
  [1] 魏毅,万旭荣.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目标措施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4):139-143.
  [2] 白雪,张晨.乌鲁木齐市公务员生活质量现状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0):1234-1235.
  [3] 陈晓月.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0.
  [4] 李宏斌.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5] 吕爱华,高丽君.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4):14-17.
  [6] 陈长和,吴尚儒.兰州市区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的初步研究[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5,8(2):9-11.
  [7] 徐惠,翟钧,刘振全,等.兰州市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3,29(5):4-5.
  [8] 吴丹,张世秋.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改进方向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6):1143-1150.
  [9] 魏毅,万旭荣,李朝阳,等.乌鲁木齐市二氧化硫污染特征与防治对策[J].四川环境,2012,30(6):76-80.
  [10] 李艳.我国某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分析[J].科技传播,2012(17):97,102.
  [11] 王英,金军,李令军,等.北京大气污染区域分布及变化趋势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1-67.
  [12] 刘普幸.兰州城市大气污染成因及其防治措施[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1-75.
  [13] 袁冬.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危害与防治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1(SC):165.
  [14] 高文英.2004年郑州市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现状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1):29-30.
  [15] 桂琴.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和气候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29):7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717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