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延丰 崔强

  DOI:10.16660/j.cnki.1672-3791.2016.19.118
  摘 要:随着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深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直是其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最具吸引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校园文化,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然而,由于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受到办学成本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时常被忽视。该文通过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阐述,探索出民办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而促进民办高等学校特色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扬。
  关键词:民办高等学校 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18-02
  1 民办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组成因素
  1.1 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很多校区都是在新世纪之后建成的,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都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没有赋予体育的灵魂在物质建筑中,建筑中体现出的人们对体育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还远远不够。民办高校的校区中也很少见到一些体育雕塑、体育建筑。正是这些物质建筑对大学生起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和参与热情。学生在校园中谈到和看到物质建设标志时,在对视和解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激励、鼓舞,人格和精神都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1.2 校园体育的制度文化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向着有序、健康方向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校园体育制度是指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规范性作用的法规、条例、裁判规则、规章制度等条款。在一定范围内,校园体育制度对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制约性。校园内的体育运动协会、校级各项目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都要受到校园体育制度的影响与制约。民办高等学校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制度建设还应加强。
  1.3 校园体育的精神文化
  校园体育的精神文化是民办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校园体育的精神文化代表着校园广大师生的体育意识与精神生活方式,是大多数师生所认可与追求的运动价值取向和体育信念。校园体育的精神文化具有丰富的外延与深刻的内涵,同时展现了校园体育深层次的体育思想。
  2 民办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特征
  2.1 方向性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容,所形成的氛围与环境都会引导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德,进而形成民办学校师生都会具备的,带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式,逐渐沉淀为“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区别于其他院校的,具有特色的方向性文化特征。
  2.2 主体性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与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把所学内容转变为自身知识,就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主观选择与接纳。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身上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要想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彻底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主自愿地接受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2.3 教育性
  体育文化内涵中的教育价值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性特征,体现在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广大师生身体素质发展,还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
  2.4 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当丰富多彩。多样化的校园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不同机能的需求,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能够锻炼与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进而可以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多样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可以促进与激发校园文化的活力与生机,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3 民办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加强体育文化涵养
  高等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当前多数高校体育课都采用自主选课的形式授课,体育教学不单要体现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与目标,还要注重学生个体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教学过程中在不断强调娱乐性、健身性、、终身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涵养。但一直以来,在思考如何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多数高校都将使用价值放在首位,注重强调教学内容的功能性。其主要表现为注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与技术的教学,忽视运动项目的文化精神与健身功能的培养,同时也忽视了体育的教育价值。从而逐渐形成了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的局面。这就不能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学生身心共同发展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更加难以实现。 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从内容和方法手段各个角度去实现创新性,依据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难度适中、易于接受的内容,来保证在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潜在需求和兴趣。更应大胆地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体育课教学的结合,如多媒体、电化教学、微视频等形式也应试着放到体育课教学中。
  3.2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行为习惯
  长期以来,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的领导、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导致学校发展过程中不能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品牌活动”项目,也不利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因此,民办高等学校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不断探索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逐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3 培养综合体育素质,完善体育评价机制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摒弃传统的注重技能而忽视综合能力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应把课堂表现、运动技能表现、课外体育活动表现等多种形式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评价学生对运动项目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适当加强对学生体育表现与体育态度的评价。不仅要对体育基本技能与知识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宣传与奖励,还需要加强对那些表现出良好体育精神、取得巨大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用榜样和鼓励制度来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与决心,进而逐渐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最终目的。
  3.4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树立体育正确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展现了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实时性等特点,这些也正是互联网受到追捧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互联网传播的最有效手段。现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网络智能手机,每天都有大部分零散时间在网络中学习与娱乐,因此他们深受网络媒体文化的影响。因此现代高等学校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便利条件,创办和建设校园体育活动网站,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形象,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服务与支持。帮助学校的师生员工逐渐养成正确的健身、娱乐、生活观念,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建立高尚的体育道德。
  参考文献
  [1] 姜志明,刘甄悦.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 赵学森,蒋东升,凌齐.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杜文.大学体育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605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