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容灾变革的三大诱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虚拟化、持续数据保护(CDP)等技术不断走向成熟,以及灾备外包服务模式被更多用户所接受,投资高昂、技术复杂、演练困难等容灾的壁垒一一被打破。在容灾建设中,企业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连续数据保护变革备份与容灾管理
  
  选择容灾技术之前,用户首先要明确IT系统究竟可能面临哪些灾难,然后根据不同的灾难类型,可以采取备份、容灾等不同的解决方案。
  
  明确故障原因对症下药
  
  专业机构调查显示,企业信息系统可能遭遇的各类灾难中,硬件故障、人为错误、软件错误居信息系统故障发生概率的前三位,其中自然灾难的发生概率仅为3%,而超过95%的数据丢失是发生在本地站点。硬件级别的故障,主要包括主板、RAID控制器、网卡、内置/外置存储等设施出现问题。此外还有软错误,包括数据误删除、黑客/病毒攻击、系统崩溃、打补丁造成不稳定等。随着信息系统逐步上升为企业生产运行的中枢,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已成为保证企业生产持续运行的关键。但是,磁带备份、基于磁盘的备份、Cluster/HA等传统的数据保护机制只能对数据提供有限的保护,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不断加大的数据保护需求。因此,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备份与容灾体系,并在发生各类灾难时快速响应,全力保证业务连续性,已经成为企业当前及未来IT建设的一个重点。
  一般来说,传统的容灾重点聚焦在火灾、地震等灾难的防范上,防范软件问题和人为错误等渐变性灾难,大多依赖备份软件系统。由于上述这些容灾系统并不能涵盖全系列灾难防范,一种新型数据保护技术――CDP(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连续数据保护)应运而生。
  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灾难防御机制,用户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有效性原则,灾备系统必须在灾难发生时真正起到作用,可以实现快速恢复;第二,安全性原则,即灾备系统的建设不能给用户的系统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灾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不能影响业务系统的运行;第三,经济性原则,实现有限投资下的多应用保护,并且采用面向未来的开放式结构,使灾备系统一次建设,终生受益。
  
  实时的数据保护
  
  一直以来,企业在建立备份与容灾系统时,通常既要考虑建立价格不菲的备份系统以应对不测,又要考虑建立容灾系统以抵御大型灾难的发生。然而人们发现,采用传统的备份与容灾技术手段,即使投入了高昂的成本,在各类灾难发生时,备份系统需要冗长的恢复时间,还是不能保证数据完全不丢失。传统的容灾系统还给用户带来很多烦恼,如数据丢失后不可恢复,难以进行容灾演练,灾备中心应急响应效率低。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希望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彻底解决所面临的备份、容灾难题。CDP技术的出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了曙光。
  CDP突破了传统备份技术的种种局限,重新定义了数据保护的模式。自2007年诞生以来,CDP正逐渐成为数据保护领域中的主流技术,EMC、赛门铁克、飞康、微软等厂商都推出了CDP产品。
  CDP的主导思想是关注灾备建设的每一个要点,关注灾备的每一个目标,关注投资保护,实现每一个灾难状况下的不同层次的快速恢复。
  以飞康CDP技术为例,它通过一个基于磁盘的备份/容灾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文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实时备份与瞬间恢复,可以随时进行验证和演练。在容灾方案中,CDP技术以快速恢复服务为第一目标,用户的应用服务器发生任何意外,CDP都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数据丢失最少,业务中断时间最短。
  大多数的CDP解决方案应为旁路的解决方案, 无需对现有系统进行更改,不迁移、不改变现有的数据结构,只需将CDP接入到现有的IP或FC交换机上,通过安装在应用主机的客户端软件将数据持续地保护到CDP设备中,就能实现快速部署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652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