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等旅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人才,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文章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的基本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对旅游人才需求的逐渐变化以及新形势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有效探讨。
  关键词教育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旅游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据有关资料表明,旅游业因其带动性强的产业特点,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量最大的行业之一。目前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00万,直接、间接就业达6500万。根据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将增加到1亿人左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才成为其制约发展的瓶颈,同时旅游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也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等旅游职业院校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机构,更是肩负着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 现阶段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旅游专业的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知识为本位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即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对于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以及出现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绝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设置过少 ,仍以传统的“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办旅游专业 ,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有些旅游高校一般在最后一年让学生进行2~3个月的实习 ,有的院校采取“放羊”式实习 ,根本就不组织,甚至有的院校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以从实习中获得经济收益。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和季节性,短期的实习往往不受企业欢迎 ,而实习过程中学生所期望、专业教学所要求的轮岗实习很难为实习单位接受 ,达不到应有的实践、实习效果。部分学校由于实训教室不到位,学生平时只是“纸上谈兵”,多半是只学习理论知识,很难将通过实操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
  
  1.3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的匮乏。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而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目前我国的旅游教师多数由外语、经济、历史、地理学科“转行”或“跨行”,他们大部分知识来源于书本,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相差较大,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从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诸多不足的问题,即便是科班出身也缺乏实践经验,使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受到较大制约。
  
  1.4 实习基地不稳定
  高职旅游院校主要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和饭店,而选派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让旅游企业普遍担心的是实习生会会影响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对学生来实习并不持十分欢迎的态度。长期的校企很做很难维持,即便是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很难通过一定的途径反馈给学校,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
  
  2 旅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2.1 优化人才布局,明确目标定位
  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看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要做到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就是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完善教育监控体系 ,优化办学结构。教育管理部门应做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的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制定旅游院校的网点布局、办学规模 ,教育投入 ,校舍与教学设备配置 ,以及每个院校按可以设置的专业数量、招生人数、教学要求等。根据现有的旅游院校的办学水平 ,通过旅游教育集团化的合作模式,对有学科优势互补的院校实行合作办学或合并重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旅游院校,并定期对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进行考核,将竞争机制纳入教育范畴,以保证规模效应的形成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新型专业,不同层次的旅游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例如研究生应定位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人才,本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专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服务管理型人才。在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构建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办学背景的旅游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2.2 实施理论与实践循环往复的专业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实践教学上,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建立校内模拟训练与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即由参观见习到顶岗实习直至毕业综合实习的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
  
  2.3 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在课程优化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要尽力改变用没有职业技术能力的教师培养职业能力很强的学生的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首先,对现有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行业管理工作者做兼职教授,以传、帮、带或作专题报告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第三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性课题研究,通过带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旅游理论;第四是建立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机制, 参加实践活动,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以及熟悉具体领域的操作能力, 以提高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重。
  
  2.5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
  旅游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地合作,建立合作伙伴,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协作不仅能够较好地处理理论知识传授与技术技能培养、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之间的脱节问题,而且能够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企业管理的理论水平,更新管理理念。旅游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有利于旅游教育在教学改革中取长补短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旅游教育科研信息的沟通、交流, 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大力提倡并努力开拓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改革之路,加强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不仅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所谓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旅游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室。例如,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旅行社实训室;酒店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专业要求有景观景点活动沙盘、模拟名山名园景观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学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等。
  
  2.6 加强旅游管理人才预测和调查研究工作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主动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好人才预测工作。人才培养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处理好短期与长期需要的关系,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必须做好人才预测工作。旅游管理人才预测得好,就可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要用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调查人才现状和预测人才需求量,是旅游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做好人才预测的关键 ,是系统做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工作,这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7 探讨多领域合作
  应鼓励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协作办学,保证旅游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促使旅游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使理论更好的指导服务于实践。美国的希尔顿酒店集团在休斯顿大学建立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员工培训基地即为一成功范例。国内的许多旅游院校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要重视与国际的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旅游教育领域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植的有利环境。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更依靠于旅游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新一轮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旅游教育事业,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学科的建设,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将逐步展开,以推动旅游教育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29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