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CI走下神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是当前技工学校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社会实践是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弱的必要方法。当学生未走入生产岗位的时候,我们将实践内容引入课堂,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把课堂变成同学们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与感悟,获得真知与学习的快乐。总结在《CI设计》教学课程中创造的一些教学方法,如同感同语、先形象再抽象以及现例现用等,希望能为以后的《CI设计》教学提供一种崭新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CI设计;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63-01
  
  所谓CI,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就是通过标准化统一企业的形象,将其经营理念、精神文化通过视觉表现正确、快捷地来传达给消费者,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时至今天,CI识别系统早已从单纯的企业形象演变为一种研究广告传播方向和策略。各大广告公司或者企业广告部门在制定广告创意、广告提案或者策略的时候,都会融入CI作为一种策略制定的依据和根基。所以,技工学校开设的广告专业中,基本都将《CI设计》设为一个核心必修课程。
  《CI设计》是理论和动手能力都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课程,但在教学中却往往存在着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现象。如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要求设计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对应对市场的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技校学生,必须提高他们就业实践技能!
  1技校生源及课程特点分析
  以艺术专业来说,很多学生就入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画画,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低。但是,他们都有比较灵活的思想和跳跃的思维,广告创作就需要这种思维。因此,我们在课程教育中,应该多点注入活跃元素,增加互动性。
  以往,该课程的教学模式都以“理论(MI)―绘图(VI)―实践”为次序来讲授。课程开始阶段的MI部分就把学生吓倒,以为该门课程又是一堂枯燥的理论课,即使后面的课程如何设计精妙,学生都早已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课堂的互动、合作。
  《CI设计》是一个理论性和动手能力都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课程,其课堂教学若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在商业环境下工作体验的机会,当然最好。但在CI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资金等问题,具体实施比较困难、成本较大,我们未必能做到。即使有这个机会,学生也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如何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让学生能引起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际课题的培训学习,既掌握了设计系统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又表现了他们各自的能力,将是我们这个课程的发展研究的重点。要学生真正能在课堂学到《CI设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为以后广告专业的其他课程打好基础,教师就必须在教法上创新一些“新式武器”,采用更多的新方法。
  2同感同语――让CI走下神坛
  本人在《CI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摸索与研究发现,学习的开始,首先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CI课程大纲要求一般是讲CI的总论,也就是MI等理论部分。如何把干涩的概念讲得生动,引起学生乐趣,身同感受呢?我创造了一种“同感同语”方法。同感,就是在讲授CI的理论时候,引用的例子先不要书上的什么某某企业用了什么策略,而是把例子换成学生自己,让他们感受到:哦,原来这些理论可以这么亲切,这么有趣,“同语”就是在学的过程中引用的语言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要把理论太高深化,有的老师把原来的已干涩的概念更加书面化,理论化的讲授,动挪就说“这是市场经济,企业营销平台”之类的字眼,以为这样会让学生臣服膜拜,其实这样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失去兴趣。
  我们应该把概念平民化。如在讲授CI内容与作用的时候,书上理论说CI包含MI、BI、VI三大部分,其作用为将其经营理念(MI)、精神文化(BI)通过视觉表现(VI),有组织,有计划和正确,快捷地传达出来,并贯穿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之中。这样的概念,念也觉得绕口。为了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我运用“同感同语”方法,以一名毕业生去求职为例子作讲解,与学生距离拉近,引起他们兴趣,再分门别类的套入:CI,就是一企业想要完成某个目标的行为准则,如一名毕业生,想去找工作,然后发现某一家公司有个职位很喜欢,想去应聘,进入这家公司工作就是他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就会首先思考如何去求职的方法与途径,这种在心里形成方法途径就是他个人的CI。为了能进入这家公司,他上网或者电话咨询这家公司的经营范畴、主要业务、该岗位的要求以及是否有朋友在公司工作等,根据公司的要求,制定自己的求职策略,这个策略就是MI。有了这些准备,他就会以此为则付诸行动,如简历的编写、作品的准备或者联系熟悉朋友等,这些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就是BI。而BI的实施当然就是围绕这他的MI――原来在心中形成方向来实施。最后,为了配合行动――成功应聘,他会根据自己的行动策略,穿上相应的衣着,以符合应聘公司的要求,这就是VI。通过这样通俗又切身的比喻,学生在“同感同语”中,把干涩的理论都在笑声中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引起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
  3先形象,后抽象
  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除了在讲授方式上采用“同感同语”,在课题结构上我采取中国文字构成发展方式,先形象后抽象,把理论先放置一边,把形象的具体的VI部分提出来。因为VI形象,有则可寻。在讲授中,考虑到技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又以标志文字为干,其他设计、创意为叶,摒弃传统的以理论发散让学生设计的方法,把标志设计进行归类,分析。先让学生围绕一个设计思路进行模仿学习,形成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个人或小组集体智慧,设计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出成绩,有成功感,保持学习兴趣。
  4现例现用――CI就在身边
  在学习VI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使用例子的亲近性与时效性。书本上很多例子,虽然很经典,如IBM、麦当劳,但是离学生太远,学生毕业以后可能只会给某个店铺做个铺面设计,未必都有机会为跨国公司做CI,形成了学不致用。为了避免纸上谈兵,课堂与实际脱轨,我采用“现例现用”方法,利用休息日上街头,逛商店,去地铁车站,将最新最好的广告、VI、标志等等拍下来,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分类展示,学生感觉非常亲切,例子就在身边。“原来这个手法可以这样用。”这是学生学习后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也是我每堂课后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同时我也经常鼓励学生课后去寻找身边的例子,以此达到巩固课堂的知识,学生也乐意这样做。
  5展示与交流
  在学习完VI以后,学生对VI设计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设计语言,我就让学生筹划VI展示,旨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自己不足。学生有了任务,学习热情高涨,干得热火朝天。我给学生要求是“3W”,就是让观众在看到展示后,能马上知道卖什么(what),觉得很好看(Wonderful),愿意停留看看为什么这样做(why)。学生为做到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纷纷使尽浑身解数,找书,上网,上街去搜索资料,并在无法解决问题时请教老师。由于工作量很广,采用小组形式,但人人参与动手制作。第一可以锻炼合作精神,这是广告公司里最看中员工的一个方面,很多时候,一个好的CI实施,是要靠良好靠团队精神来完成的。第二可以让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发挥作用,取长补短,让课程更加贴近实际操作。
  6逆向思维――形式总结理论
  在展览制作过程中,学生的互相攀比心态让课程进展很顺利,很多后进的学生,看到别人的成果后,也不甘后人,亡羊补牢,学习氛围也大大提高。在展览完成后,学生不但有了很高的成就感,而且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理论方面。很多时候都是参考其他设计师的设计,为什么这样做,往往有些茫然,因为他们还没有系统学习MI。这时候,我就把课程导入,让他们为自己的VI设计寻找理论依据,找资料,做市场调查,分析对手,用逆向思维方法让他们了解MI的重要性和操作方式。由于有了VI展览的设计操作,这时候调入MI的学习,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也不会因此觉得干涩,反而有了学习的动力――好奇。
  回顾我在《CI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无论是在教学课程伊始的同感同语,还是中间的现例现用、先抽象再具体,以至最后的展示交流与逆向思维,我至始至终是想着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好玩,不枯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他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激发了我的教学激情,学生越钻研某个问题,我就越想找到一个好的讲解方法,到展示展览阶段,我是每天课后都去课室看看学生的进度,学生也等着我现场或在班级QQ群里给大家做评点。学生已不把他作为一个课程了,而是作为一个大家要共同完成的工作项目,我和学生仿佛回到了公司工作时的那种忘我的工作状态。我和我的学生享受这种工作的状态,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句式,这叫“累着,并快乐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39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