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5+2=0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学校、家庭、社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场所,发挥其协同作用,实现三位一体化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键词] 学生 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 社会
  
  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但目前,一个我们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眼前,即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冲击着学校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5+2=0”,意思是说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被在家在社会的2天影响抵消了。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这里,学校固然需要检讨学校教育的效果、手段等问题,但对于来自家庭和社会日益增强的负面影响,学校却无能为力,对此,需要每个家庭、全社会极端重视、高度警觉并共同努力纠正之。
  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在骨子里流动着“功利的血”,但学校教育的初衷始终是导人向善的,是正面的,是积极向上的。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上的不良文化确实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为学校道德教育制造了障碍、增加了难度。因此一谈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问题,教育从业人员往往痛心疾首,控诉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毒害,以及这些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冲击。然而,凡是无绝对。尽管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认定学校教育可以拿满分。想和做毕竟是两码事。
  而持“5+2=0”这种论调的一个潜台词是: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已经完全尽了自己的责任,之所以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恶劣。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说法的内在动机都是责任切割,将学校从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窘迫中解脱出来,将责任一股脑儿推给社会。我们不禁要问,道德教育效果不佳,或者说效果不能持久,真的仅仅是社会的责任吗?学校难道真的没有责任?退一步说,即使“5+2=0”是成立的,学校免责的前提条件在于“5”的完美,即学生在校的5天里受到了良好的、有效的道德教育。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反过来审视一下我们的学校教育。
  从宏观上看,学校在给学生道德上正面影响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负面影响。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校长治校的经验之谈:“抓考试要抓出血来,只要不死人就行!”如果这话获得了掌声,那么我们不妨再反过来想一想,这和我们为那些屡出命案的小煤窑窑主叫嚣“抓开采要抓出血来,死人有什么关系”而叫好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得不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声疾呼:指责“2”的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的“5”。“不可否认,当今的学校生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有许多正面的影响,但从批判的角度看,当今功利、成人主义和控制性的学校生活也告诉了学生许多道德原理”,如:自己是最重要的;盯着别人的缺点;抢占有利位置;集体是精英的舞台;顺从权威;说和做是两回事等。对学校教育中这些隐含的负面价值,学生有自己的“选择”,虽然不会全盘接受,但要说一点也不受影响,同样是不现实的。
  从微观上讲,学校生活中同样存在着大量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比如,在小学,小学生只要见到老师就要行队礼,而大多数教师却并不回礼;很多老师对部分所谓“差生”十分看不上眼,动辄斥之以这样的语言――“笨蛋!”“傻瓜!”“蠢死了!”“猪脑袋!”“笨得像猪一样!”“脑子进水了!”“榆木疙瘩!”……这样一些恶言恶语相信不少老师都说过,甚至成了一些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另外,不顾法律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强行批改学生的日记,鼓励学生在日记和作文中编瞎话;在公开课上公开造假,彩排一次又一次,甚至事先安排好提问对象,让其将问题答案背熟……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在以另外的方式,无意识地用实际行动在消解自己的教育成果。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教育已经不是“5+2”的问题,而是“5”自身的问题,或者说在学校生活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开始对我们的正面教育做“减法”了。
  客观公正地讲,无论是从宏观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中观的教育管理,还是从微观的具体教育行为上看,学校教育仍然在教给学生许多善的价值。这些良善价值的传递有时是专门的、有意识的,有时是弥散的、无意识的,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学校教育的这种作用。因为,这种价值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的。
  另外,同龄人之间的影响也成为我们不能低估学校教育影响的重要理由。我们以往所理解的教育和德育,往往只局限于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实际上,自从学校产生的那天起,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就发挥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今后仍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大学四年,有很多人会发现从同学那里获得的东西甚至多过从学校和老师那里获得的东西。而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无不下意识地将身边的同学当成榜样。所谓“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也不会希望孩子与“成绩优秀”的同学一起玩,而那些“调皮捣蛋”、“成绩差”的避而远之。
  但以上分析表明,学校教育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自身就给了学生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在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问题上,学校不能将责任推给社会,而应从自身做起,反省、梳理、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时刻保持道德上的警惕,以免给学生负面的道德影响。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学校应该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搞好自己的工作上,首先将“5”的功夫做好。如果学校在学生心灵中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不也可以抵御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吗?
   “5+2=0”的说法在肯定学校教育的同时,显然低估甚至否定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作用,而夸大了其负面影响。
  确实,我们应该承认,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是非不明、廉耻不分、黑白颠倒的事情时有发生。耳濡目染之下,这些社会的丑恶不可能不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在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目中埋下阴影,将其带上邪路。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相互竞争,导致价值观的混乱,不要说心智尚未健全的青少年,即便是很多成年人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就难免不对青少年的正确价值选择和正面品德建构产生负面影响。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因此而否定家庭和社会中许多正面、善良的价值对未成年人的熏陶与教育。
  站在家庭的角度,虽然对社会不公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好人”?我们不否认一些父母因为自身的原因,在无意间给了孩子负面的影响,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品德发展方面付出了与学校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乃至一些坏事做尽的家长,也竭力隐瞒自己的恶行,给孩子做出正面的榜样,这不正说明家庭教育同样是积极向上的吗?
  事实上,学校对儿童品德的教育是以儿童家庭教育的成果为基础的,不是零起点。没有家庭教育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就无从开始。
  我们对当今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真的等于0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种论调低估了学校教育的影响,低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夸大了家庭和社会影响的负面作用。我们不排除学校的某一个教育活动,学生一走出校门就忘得干干净净的情况;不排除某些学生个体,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会在比较恶劣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很快消失殆尽;也不排除学校教育的很多内容和要求,学生不能运用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但总体而言,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能在有限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完全消失,因此不能低估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我们不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更不能否认,现在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总体上是积极上进、独立率真的。只要不带有成年人的偏见,我们都可以发现现在的未成年人身上许多闪光的品质。群体的德性,对每一个个体都会有孕育作用。而这种孕育作用也是深入的、持久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连根拔起”。
  “5+2=0”的论调在低估学校教育影响的同时,也低估了学生在道德上的自主建构。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端,个体的品德都是在善端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自主选择和自主建构等互动性的心理过程而得到发展的。社会机构、学校,教师、家长和同学,每天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别人发出这样那样的明示或暗示,个体接受与否取决于其自身已有的品德结构。与自己已有的品德结构同质、同类的影响则易于接受,多数情况下不知不觉就渗入心灵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参照效应”,即与自己相关的、自己需要的、符合自己秉性的信息和影响易于接受,而与自己已有品德结构不合的明示或暗示,要么被个体忽略,要么因为与自己固有秉性相冲突而引起个体的警觉,导致个体理性的参与并作出理性选择。
   “5+2=0”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忽略了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自我选择因素,夸大了学校和社会影响的外在因素,似乎学生的品德是一个“没有底色的白板”,在校5天给涂上了道德的油彩,而在社会的2天又被洗净了。于是5天的教学和2天的社会实践变成了一组相反数,当它们之间用一个“+”连接,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公式“5+2=0”。
  人的道德和社会性发展,外在的教育与影响固然重要,但主体的自主选择与建构同样重要。而且,外在的教育和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主体的自主选择和建构(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必须符合主体的发展需要,否则就无法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个让我们随意涂抹的“没有底色的白板”。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品德还未成型,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都业已有了自己的品德基础,已经能够对外在的影响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滤和选择,已经为道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虽然不能夸大这一基础。但也不能低估这一基础。
  那为什么现在又有了“5+2=0”的现象?
  就社会而言,不也有许许多多普通而善良的人在守护社会的良知,以自己的行动继承、发扬人类的普遍价值吗?怎么可能只有阴暗而没有阳光呢?就国家而言,各级政府同样一直致力于改善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虽然未能尽善尽美,但成就也是有的。公正地讲,国家同样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努力,营造了一个逐步改善的环境。
  要寻找5+2的最佳预期值,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认识2的价值,即学生周末2天直接接触社会的积极意义。
  2天直接接触社会,学生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内容其实都是学校宝贵的教育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设法收集这些素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意识地把社会现实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总的来说,实施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形成一个合力网络。其中学校教育应担起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注意各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家庭成员具有血缘关系,带有强烈的感情因素,所以家长素质、教育方法和言行修养无不影响学生的思想。学校因及时与家长联系,并要求家长做孩子的表率,为孩子健康、进步的思想形成提供重要的保证。学校还应组织学生主动接触社会,让学生在天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弃善扬恶,自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实现 “5+2=7”甚至“5+2>7”的最佳值。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6―148.
  [2]高德胜.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J].新华文摘,2004(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12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