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辅导员如何作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是大学和学生联系、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和学生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文章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进行分析,认为辅导员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并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中一笔丰厚的财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充满矛盾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常常会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不适应大学新的生活环境
  进入大学之后,班集体和宿舍成为主要的学习、生活区,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自理。而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养尊处优惯了,离开家庭、父母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很好的单独处理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又不愿意主动去请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压力。
  2、与人沟通、交往困难
  由于缺乏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一些学生不善交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造成人际沟通困难和孤独苦闷体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学生本身存在着个性缺陷(如孤傲自负,自我中心)易引发人际冲突,这种交际和缺陷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和改正,便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
  近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择业就业的压力,出现新的心理矛盾,甚至产生沉重的压抑感。这种情况在大学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即将择业就业的压力,部分学生内心感到感忧虑和自卑。责任感和对现实的焦虑形成强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信息沟通优势
  由于辅导员经常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较多,可以淡化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身份,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活动,相互之间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和帮助。
  2、日常工作优势
  相比之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辅导员的机会比较多,由于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学生面广,这为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可以使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专职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以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三、辅导员作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1、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辅导员可以在业余选修、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调查中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也可以,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活动的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为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入校后,辅导员可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期间,心理委员、宿舍长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学习等情况,及时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寻求解决方法,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可以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理解世界,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应对困难与挫折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时时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辅导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生、毕业生等不同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服务为基础,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如,对于毕业生难免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故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的信息公布及流通,引导他们在为社会、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与自身理想实现之间找到平衡。贫困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倾向,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鼓励贫困生积极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听取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其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善于进行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还应注重营造团结互动的集体氛围,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心和帮助。
  5、结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学会自我宣泄
  辅导员应鼓励、培养学生通过积极向上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的自我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防止心境的压抑,使心理活在自我娱乐中得到休整与放松。辅导员可以指导大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宣泄,对一些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应积极加以宣泄释放,以减轻心理压力,不断加强身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以平和乐观、积极坚强的态度去面对所遇到各种困境,使心态保持平衡。
  6、鼓励学生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情感问题
  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普知识,及时消除应对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困惑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恋爱与失恋,鼓励失恋者及时树立起自信心,重新规划未来的生活,尽快走出失恋的心理阴影。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其依赖性逐渐减弱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今天的大学生能否担负起新世纪的历史重任,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辅导员应不断革新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大胆创新,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帮助大学生摆脱大学期间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努力帮助大学生适应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压力和挑战,为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
  2.都春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思考,前沿.2007;(7)
  3.刘彦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与对策,工会论坛.2007;(13)
  4.薛长春,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科技咨询导报.2007;(24)
  5.李婷、易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五洲教育期刊.2008;(9)
  6.王莹,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08;(9)
  7.田智、韩素贞,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国论文杂志.2008;(12)
  8.吴清兰,浅谈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教师报.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97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