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养生书要迈“高门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两三年,数量众多的养生类图书充斥着中国的图书市场,众人读养生的现象为出版社提供了肥沃的出版土壤。《洪昭光健康养生精华》《人体经络》《无毒一身轻》等养生类图书让出版者尝到了名利双收的滋味,然而与此同时,养生类图书出现了泥沙俱下、浑水摸鱼等不良现象。引起争议最多的首推2006年异军突起的“刘太医系列”,该系列中的一些内容否认现代医学常识,夸大日常行为对身体的危害,某些养生观点耸人听闻。同时一些专家对“刘太医系列”图书的作者自称是某某太医第几代传人、医学博士等也提出了质疑。
  目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将对养生类图书设立准入制度,这无疑为养生类图书的出版敲响了警钟。一时间,养生类图书的市场是否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是否会被出版社“封杀”等种种声音不绝于耳。
  
  市场依旧呈上升趋势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监控数据显示,大众健康图书在整体图书市场中的份额占到2.68%,在生活类图书市场的码洋比重为42%,并以20%甚至30%的幅度快速增长,远远超过零售图书市场整体水平,并且还在稳步上升。如此可观的数据在图书市场中并不多见,显然养生类图书已经毫不逊色于早已成为图书热点的文学类、财经类图书。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养生类图书的市场潜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人群进入离休状态,他们追求生命的第二阶段,即开始注重健康养生。所谓有需求就有供应,养生类图书的出现是适应市场需求的。”
  对于养生类图书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否会使市场滑坡,孙总经理是抱着乐观的态度的。他坦言: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浑水摸鱼的个别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应该理智思考。在这一问题上,强势媒体以及医学专家责无旁贷。对于养生的一些概念,医学专家应该及时地对百姓进行普及教育。普通百姓对于图书内容的信任是超乎想象的,特别是养生类图书针对的一些老年读者,在这种形势下,医学专家应对一些存在质疑的养生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理智对待,去粗取精。而强势媒体应利用广泛传播信息的优势对这类现象进行及时报道,媒体不仅要服务于宣传者,更应服务于公众。现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养生类图书设立准入制度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这只能更加规范养生类图书的市场,而不会引起巨大的市场波动,养生类图书的市场仍旧会持续上升。
  
  市场规范重在加强自律
  
  由《健康时报》与新浪读书频道共同主办的“2007年十大健康图书评选”日前揭晓,《洪昭光健康养生精华集》、《求医不如求己》等书位列其中。记者为此采访了《洪昭光健康养生精华集》责编,知名出版策划人陈黎明。
  他坦言,养生类图书出版的首要条件就是作者必须具有行业的从业经验以及专业领域的权威影响。随着养生类图书的持续升温,很多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编辑和出版人,也跟着抢着希望分一杯羹,因此,健康养生类图书才会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现象。他认为,国家对养生类图书设立出版门槛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养生类图书少原创、多重复的现象使得读者对养生类图书优劣难辨,只能跟风去买。这种现象不仅浪费宝贵的出版资源,也影响了图书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出版图书的第一道防线,出版社要严格出版态度、保证出版质量。在作者的考察上,要确定作者具有专业的行业经验以及医学领域内的权威影响。在内容的编辑上也要严格把关,不能存在模棱两可、无根据的养生理论。
  国家对养生类图书设立准入门槛的用意是提高这类图书的质量。一旦制度设立,则无疑为养生类图书建立了良好的出版规范,长远来看,更加有利于养生类图书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健康养生类图书仍然会与经管类图书、学术文化类图书并驾齐驱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畅销板块,出版者亦会牢牢踩住这块滋润的土壤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无论是读者还是出版者对健康养生类图书都应保持一个理智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盲目跟风以及武断笃信到头来只会害人害己。挑选养生类图书,亦要“对症下药”。 65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27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