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在食品安全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芳 沈群

  摘要:在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达到提高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食品安全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协作教学 食品安全课程 学生 主体地位
  在“民以食为天”的当今社会,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广大公众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难题。为此,在高校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理解食品安全问题、辨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大有裨益。同时,这些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后,将成为未来具有食品安全素养的消费者,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大军。为此,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分析判别能力和理解认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给予学生主动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完成任务。笔者从2004年开始,探索在学校公共选修课《食品安全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与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相比,学生在参与小组协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结束后的收获更多,成就感更强,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一、食品安全课程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内涵
  协作教学模式就是教学协作与协作学习,这个模式的重心在于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它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基于食品安全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笔者将贯穿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一些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精选和解析,并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为身边发生的食品安全现象,再将其变为一个调研课题,从而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分析、归纳、提炼和思辨的过程。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惑,笔者不仅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科学性、争议点以及正确态度,同时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新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就公众对“新技术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态度”提炼出调查题目。从而实现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提出学习任务,而不是由教师给定,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此外,学生在小组里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问卷设计、调查、总结过程中各司其职又融洽合作,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在彼此交流中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形成。
  二、小组协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第一次课即公布协作教学活动的规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主题,调查问卷设计,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到某些现象或结论。
  1.合理分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因此每一组的小组成员应来自不同的院系或专业,这样既可增加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使不同专业得到交叉融汇,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交叉成组可以达到优劣势互补的效果。
  2.调查主题的确定
  调查问卷主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各小组可以充分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围绕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确定调查主题。比如有的小组的主题为“大学生外出就餐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和认识”、“小月河附近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等。可以看出各小组主题的着重点和角度是不同的,人、事、地点都可以成为问卷调查的主题。这就是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使主题的多样性达到最大化,而不是永远跟着教师的思路。
  虽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教师的引导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组欠缺问卷调查经验,主题的确定容易偏大或偏小,导致调查困难或结果不可信。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某些不恰当的主题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主题更有可执行性。
  3.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主体问题的设计则需要紧有条理地密围绕主题进行。可以从横向或纵向或横纵结合进行考虑,但一定要有逻辑性,不能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各小组在课上将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说明其调查目的、调查的对象和方法,为何要设置这些问卷选项,等等。其他小组可对其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予以分析和评价,提出建议。
  4.问卷调查的实施
  所有小组成员都应发挥各自的长处,充分参与到调查中。有的小组利用同学和老乡关系分发调查分卷,以增加被调查者的代表性;也有的小组利用组内成员的专业背景,进行不同专业之间在对待同一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态度比较。
  5.调查结果总结和报告
  调查结果总结应全面,有逻辑性,得到某些规律性结论。由各组形成调查报告,并选派代表进行结果陈述。其他组的同学可进行提问和质疑。
  三、协作教学模式下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1.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安排,是小组协作活动的起点。因此,在制定任务时,应尽可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点燃其对所承担任务的热情之火。
  2.采用小组协作模式的班集体人数总数不宜过多,否则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工作较难进行,活动就很难驾驭。应让小组内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专业上的互补和搭配,例如社会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组,既能发挥社会学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优势,又能使调查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3.教师在整合活动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调查数据的可信性、调查结果分析的客观性,等等,从而避免小组的调查研究方向出现重大偏差。
  4.评价机制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学生能否真正落实小组协作,不走形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对整个协作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评分标准,使学生在各环节的贡献都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潘超,曾意.现代教育技术在“协作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20-23.
  [2]郑淑芳.试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J].文教资料,2006,(1):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