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教学中的新路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雷胜

   [摘要] 笔者从美术领域技能与教学、美术创造技能与教学、美术创造与工作动机、创造人格的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创造力构成要素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这四个部分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美术领域技能 美术创造技能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一、美术领域技能与教学
   所谓领域技能,即个体在某一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反应的全部背景。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结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然而,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对学生刚步入美术学习时,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当一个幼儿在纸上涂鸦并给涂鸦命名,说明他已进入了初级的创造活动。
   二、美术创造技能与教学
   创造技能,是对问题解决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包括认知风格、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等,其直接影响创造的水平。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学积极的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教学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用的张力。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需要理性的指引,使艺术形象蕴涵着普遍性的意义,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否则,学生不能驾驭想象,而创造活动也不能深入下去。同时,美术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发展了创造的技能,如除了用笔作画,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创作,使学生对活动操作的偶发性产生兴趣,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在这中间,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美术创造与工作动机
   如果我们把领域技能和创造技能归为智力因素,那么创造的动机和兴趣可归为非智力因素。美术创造活动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创造动机既是创造活动的原因,又是创造过程中的驱力。激发创造动机,就是增加诱因。可是不恰当的评价和过度奖罚,会形成“外部动机”,使学生的创造依赖外在刺激,屈从于外部的控制,这将损伤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能更好地鼓励和促进创新水平。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自觉性。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四、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1.不迷信权威。对权威的屈从倾向是人云我云的心理根源。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创造,总是退缩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依附外来的观念。对此,教师应经常剖析为学生所仰慕的作品之优劣,破除权威的神秘外衣,为学生建立起对任何作品都能超越的信念。
   2.敢于冒险。这是与勇敢相关的心理品质,有些学生喜欢循规蹈矩,只希望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给定的步骤去做,他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不敢逾雷池一步。这与怕失败心理密切相关。针对这类学生,开展一些泼洒、涂抹的游戏,并通过想象给以命名,以审美或旁观的态度去对待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
   3.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4.恒心。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就半途而废。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创造力构成要素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这四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侧重,但不可分割;有层次,但没有先后。在技能学习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在创造中也有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意志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