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甬萍

  摘要:随着工学结合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本文通过分析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在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基本理念这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是将工作实践和学习相结合,即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他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是核心环节,课程开发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而在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具体课程的开展,即课程标准。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可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新理念
  1.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学结合课程有以下两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课程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2.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新理念
  广义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行企业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新理念;注重“三性”和“三观”,即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能力观、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基础观、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体性和过程观。具体表现在:第一,在课程开发主体上,聘请行企业专家组织共同开发,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贴近行业中先进企业的就业岗位的需要,提高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开发模块化的课程内容;第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将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采取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利用现场教学、教学做一体教学等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特点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高职院校课程标准无论从专业培养方案还是教学内容、考核大纲都基本处于改良阶段,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零距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从课程标准指导原则、基本程序和基本理念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和探索。
  1.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建立的指导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合作之路。作为教育活动基本单元的课程就必须坚持为就业服务的原则。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准入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建立由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专项能力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构成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2)继续和综合性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开发需着眼于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综合发展的促进,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领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向职业能力的高级水平发展,这样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主体性原则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以自己的亲身参与为前提条件。
  2.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建立的基本程序
  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应按以下步骤进行: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根据本课程承担培养某个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依据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和针对核心能力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将已确定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落实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法。
  考核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程度描述,指明应获得的执业证书的种类和等级。
  3.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这几年我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和行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以能力为本位,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三方面形成构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1)“一体两肢”的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在企业进行一线生产的高级技能人才,注重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应达到行业所要求的水平和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围绕这个展开。课程教学目标中一体就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即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改革。同时,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目标体系的一肢,即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的另一肢是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即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符合了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也体现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
  (2)“项目化”的课程教学内容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适应和相对行业发展滞后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以项目为主线进行组织。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基本内容”是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拓展内容”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和创新能力,是对基本内容的总结以及新技术的补充,开阔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眼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3)“三原则并举”的课程教学实施
  为了确保课程理念和目标在实施中得以有效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提供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考核建议等。教学实施建议注重发展性、实用性和过程性的原则。
  ①发展性
  在体现稳定性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性,要随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
  ②实用性
  能对教材选用和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建议,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③过程性
  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自我评价,完善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一突出、三兼顾”的考核体系,即突出实践,兼顾理论、兼顾行业特点、兼顾职业技能鉴定要求。
  三、结语
  总之,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构建必须根据其新内涵,按照基本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标准,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作为依据,采取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利用现场教学、教学做一体教学等的教学方法,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符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也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20).
  [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讲座.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4]王联晓.理性构建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6).
  课题项目:2009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索”(编号:YGH09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8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