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倪永辉

  [摘要]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核心依据,在探索课程改革中应把握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改革的要点。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改革要点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教育部也强调,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以及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青睐,极大地促进和加快了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培养的步伐。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所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近年来,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传授与其未来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职业体育能力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最终培养学生“健康第一”意识、“终身体育”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需要。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1.理论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为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补,学校与社会互补”,“把课外体育辅导、有组织的校外活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显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统领,依据《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精神和基本思想,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牢牢把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养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并以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为核心。
  2.基本原则
  在探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不同差异,特别是个体的差异,注重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培养。
  (2)真正满足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需求,选择灵活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规律,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体现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育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习惯,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和体育生活的需要。
  (4)强调在师生间开展有效的交往和互动,使师生在沟通中理解,在理解中更好地交往和合作。
  (5)构建科学、综合和人性化的体育考评体系,注重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参与过程、进步表现等方面的考评,而淡化对学生的动作姿势、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的甄别。
  三、体育课程改革要点
  1.调整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的设置以普修、专修和自修三种形式相结合。一年级学生开设体育普修课,课时为两个学期共计72学时,其中体育理论教学每学期至少保证4学时。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专项学习课(专项选择学习),课时为两个学期共计72学时,其中体育理论教学每学期至少保证6学时。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体育自修课(自学自练),安排教师一定的辅导和测试。
  2.拓展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所设置的全部紧密相联的课程的总和,是课程类型的具体表现。不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1)延伸体育多形式课程类型:第一,校内主体育课――学校正常安排的体育教学;第二,校内次主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第三,校外非主体育课――社会体育活动,即学生自由选择的校外体育活动;第四,家庭体育课――家庭式体育活动。
  (2)灵活体育理论教学。把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教学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精选体育理论知识传授,并在体育实践教学和生活中渗透、融合,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体育组织管理,积极开展多形式和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体育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大众化需求。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对学生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选择动作简单、技巧性强同时蕴涵人文性和体育文化含量高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
  (2)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层次需求、目标期望以及身体素质差异等情况,选择个性化鲜明的教学内容,使不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如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等。
  (3)专业或职业化需求。根据不同学习专业和今后职业生涯规化所需要的实际体育知识和技能,选择有职业倾向的教学内容,使不同专业或职业化需要的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需求得到满足。
  (4)休闲娱乐需求。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选择与较高层次社会生活、健身、交际等紧密相关的休闲娱乐体育项目为教学内容,使对休闲娱乐体育有需求的学生得到满足。
  4.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又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教师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此外,教会和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彰显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又能达到教学事半功倍,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2)互动式教学。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相尊重、友好交往、共同探究中加强互动与交流,营造良好的体育课氛围。
  (3)创新式教学。为什么有些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育课枯燥、乏味。创新式教学,包含老师的创新性教法和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老师教不会学生一个简单的技术动作,说明老师没有创新性的教法,学生没有创新性的学习,但如果创新一下思维,变换一种教或学的方法,可能问题就解决了。
  (4)激励式教学。激励学生珍惜体育课,上好体育课,让学生明白,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学习、工作、生活的顺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少生病、少花钱看病。激励式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爱和激励弱势学生树立不放弃、不抛弃体育的坚强意志,牢记自己享有同样的体育学习权利和快乐。
  (5)服务式教学。不论在课间还是在课外,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业养成,服务同学,教会胜过学会。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技巧和训练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应用、组织、协作、迁移、创新和职业体育等能力都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就业和适应社会提供积极的服务。

  5.构建学生体育考评标准体系
  体育考评应是多视觉、多结构和多形式的综合考评,以学生所参与的全部体育活动的总量为出发点,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合作与交往、参与过程和进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而淡化对学生的体能、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等的甄别。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考评标准体系,把考评结构由传统单一课程类型向多形式课程类型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思想,把课内、课外、校外体育多形式教学与考评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校内、校外体育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目的。
  6.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逐步向体育选项课、体育俱乐部和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过渡,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空间、体育考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等要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考,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课题。
  (1)校内资源开发。进行体育教学大纲编制、体育课程教材编写、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体育管理水平提高、体育教学模式和课外体育活动课模式,发掘并发挥其他部门及教师或学生体育特长、校园自然环境体育开发等。此外,高职院校领导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尽快建设完善校内体育场馆设施,并合理利用场地设施,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使用功能。
  (2)校际资源开发。开发外校人力、体育管理经验、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
  (3)社会资源开发。主要开发与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相关的社会(社区)、学校体育机构的教练员、指导员及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以及体育管理经验、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等资源。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满足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视野,以培养学生职业体育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为前提,大胆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之真谛,即职业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4-8.
  [2]张凯.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
  [3]王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27).
  [4]张宁,陈忠.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4,8(1).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