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增荣 王星飞

  摘要:通过对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阐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产生的社会背景,深刻剖析在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陈增荣(1956-),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副教授;王星飞(1976-),男,江西余干人,硕士,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35-04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于2006年9月开始招生,是在长三角地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本地区社区发展和建设而设置的特色专业。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校学生78人,共2个班级。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城市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和物业管理及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管理工作需要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办学模式较以往的做法有所不同,其特色在于依托南京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自考(本科),结合高职办学的特点,打造一个全新的高职培养模式。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初步探索
  
  过去的两年,不管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专业建设方面都摸索出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很多心酸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这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前人总结的经验可借鉴。下面,我将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指导、市场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教与学现代手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回顾一下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历程。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不管是何专业建设和教学都必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2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在2010年前,打造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50%;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50%以上的团队。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外聘一些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有利于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活泼本专业的学术氛围。对外聘请教师要坚决贯彻“两硬”原则――实践经验过硬,理论功底过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的专家和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者,他们主要承担实务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督导工作。为了适应以后专业发展的需要,将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特别是引进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或“双师型”教师,以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很重视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期望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如到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社会工作系考察学习,并进行专业建设问题讨论和交流;通过网络参与香港和澳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参加江苏省职业鉴定中心社区工作师考证方面的培训等。
  
  (二)设立专业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委员会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外来人口集聚到了这一地区,这就为“社区管理与服务”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使“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将会成立“专业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下设专业技术知识指导中心和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前者主要是以我院本专业教师为主要智力支持;后者则是由连云港民政局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专家和浦西办事处的社区建设一线工作人员为实训师资。本委员会旨在加强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结构。此外,该委员会还有以下两种职能:一是为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的论证和确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定向;二是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专业健康发展提供平台。
  
  (三)制定了“能力本位”课程结构
  “能力本位”课程结构最早源于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CBE)。其主要精神实质是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教材及其教学方法。CBE是加拿大能力本位职业技术的课程编制、实施的总系统简图的缩写(见图1)。
  
  “工作分析”,即是分析所培训人员“职业内的工作”,确定该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职责的任务。
  “任务分析”是分析所培训人员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纯净目标”(Terminal performance objective, 简称TPO)和“能力目标”(enabling objective, 简称EO)使每项任务成为可实现的要求。最终绩效目标是为了达到最终绩效目标所需预先达到的分解目标。
  “教学分析”主要是根据“任务分析”制订TPO和EO编制教学模块或单元,然后确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开发”在“教学分析”制订的基础上,设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并确定是否达到绩效目标的评价方法。
  “教学实施”――是根据上述阶段的工作所制订出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来开发教学实践。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核心是突出能力本位,满足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很显然,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的,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而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
  在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引导下,我校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构建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社会工作能力模块、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能力模块、综合操作能力模块。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些中小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我校通过对本专业的服务行业的工作分析、任务分析来了解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与规格,再衡量我校师资和教学条件对课程体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使其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如针对本专业的女生较多,在坚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女性特色教育,从性别角度对女高职生进行专门的女性学科教育,如开设了女性心理学、女高职生成才学、职业女性形象与设计等实务课程。二年来,该专业课程标准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践性和实用性是本专业建设的两大原则,如增加了应用文写作、社区卫生保健、物业开发与经营等课程,以后将考虑增加社区发展规划课程,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四)教育和学习手段现代化是本专业教学环节改革的最终目标
  利用现代化工具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取决于两大条件:一是教师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二是要学校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我校新校区建设已将电化教学设备纳入建设预算之中,现在本专业有关教学环节改革的重心就是要加强专任教师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教学的业务能力培训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综合素质。教学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教学,目前该专业教师正努力与之相融合,即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自由交融。
  
  (五)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职业指导系统

  在上世纪70年代初编制的CHOICES(Computerized Heuristic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areer Exploration System)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本专业服务行业的内部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构建了适合长三角地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发展职业指导系统。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索职业和教育信息,作出职业决策与职业选择。本系统提供了本专业教育培训信息,其中包括入学要求、课程门类、学习期限、培养方向和学费等。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求选择相应的课程。CHOICES的工作流程体现了职业发展的逻辑顺序,该系统的工作过程由学生自我评估、人机对话、作出职业选择三个部分组成,这一系统是学生职业定向的比较科学保证。
  
  (六)实训基地建设
  该专业在校内正在积极筹建公关模拟室和物业管理模拟室,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提供一套全真模拟情景。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了解社区、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必不可少的平台。因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终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训的重要社会资源。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校外固定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公司连云港分公司、连云港天意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三木置业、香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浦区政府浦西办事处等。同时该专业还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实习或见习活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优化专业育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保障。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我院也不例外,再加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建设发展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
  
  (一)客观因素
  1.专业发展的空间狭窄
  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发展具有中国自身特色,这主要取决于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在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下,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加之经济发展潮流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不得不使我们的政府的职能正在一步步转变。首先,行政机关对社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行政区划色彩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一大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社区处于小而全的封闭分割局面和当前社区建设中计划经济色彩和政府行为还很突出的情况。传统的行政区划一般是以自然社区来划分,其结果表现为行政区就是法定的社区,管理组织制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的等级结构而不是现代的网络结构,社区成员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终生稳定的就业体制和户籍制度及城乡社区分割的二元体制将长期存在,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流动性相对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比较小。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以及经济体制转轨,使得社区建设与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不成熟性,社区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在计划经济时代流行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的成长。当然经济发展过快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不协调也是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2.社会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识不足
  与我校其他专业相比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是一个崭新名词。从连云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此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具有超前性。正是因为如此.造成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一些初中的老师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概念模糊,甚至是完全抵触的情绪,致使报考此专业的人不多。因为对于该专业发展前景持质疑态度的人为数不少,所以在近两年的专业招生中,呈不稳定状况:如06级招生人数36人,07级31人。
  
  3.社区人才需求的封闭性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应运而生的,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仅为国外社区发展的现实所证实,而且就我国政策分析来看也应该是十分乐观的。但是由于社区人才需求的封闭性给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阻力。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强大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城市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往往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岗位留给辖区人员,从而使得专业人才失去就业机会;二是目前社会相关专业的准入门槛都比较高,主要表现为对学历的重视和对市场准入的限制以及较高的操作技能,例如用人单位普遍需要具有本科学历,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或某项特殊技能的毕业生等;即使有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需求的社区,由于现行体制的不完善,专业人才也难以进入,无疑使该专业毕业生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主观因素
  
  1.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任何新兴专业必然会遇到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职业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因而相关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范围就少。常见的做法就是借鉴或选用本科或中专层次的教材,所以造成所选教材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而我校是依托南京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结合高职办学的特点形成的一个尝试性专业,教材就是选择南京大学自考办规定的教材。但对于专业长远发展这层意义来看,需要加强教材的开发研究。
  
  2.校外见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针对性
  从连云港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此专业实习基地比较多,无论是专业课程见习基地,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习基地对某一技能实训的针对性不强,仍需进一步的稳固,同时还要挖掘新的实训基地,制定一整套见习或实习可行性计划,以满足学生各种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
  
  三、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
  
  针对此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上海和浙江同行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当前,人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缺乏较明晰的认识,致使此专业在招生和合理就业方面处于被动局面,因而需要通过各种有利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进而加深人们对此专业的认识。如在专业网络建设方面将有关社区建设的最新政策、信息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专业实习或见习,让学生同社会进行必要互动。
  
  (二)尝试引导企业或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我校属于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系列,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进入职场必备职业技能,使之能直接步入工作岗位。要发挥这一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就要建立一整套可行性实践计划,一批有价值的稳定的实训基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和考核措施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培训和锻炼的平台。与此同时,要导入国内外的企业或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和相关企业、政府接触,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实现学校和企业、政府的“双赢”。
  
  (三)加强本专业课程开发
  由于该专业课程教材比较欠缺,因此作为该专业教师要齐心合力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的专业教材,使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简单易懂。
  
  (四)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该专业就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学历层次也不高.要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行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沟通与交流
  目前,大陆高校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上都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借鉴其他成熟院校尤其是香港、台湾和国外的办学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办学水平,如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办学经验就有许多值得吸收或借鉴之处。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职业,在社会转型期,社区将伴随着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被不断赋予新的职能,这也必然对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者提出新的素质要求。我们将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社区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Humber College:A total systems approach to competency based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1991 pp23
  [2]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机化,2004,(06X):4-8.
  [3]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玉兰,邓恩远.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社区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1,(1).
  [5]刘勇.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