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办教学工厂对培养数控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增杰

  摘要:数控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确立“二品二零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营造、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现场化等途径,逐渐摸索出“教学工厂”模式的育人特色和操作流程。教学工厂模式是促进专业建设、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多项效益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数控专业;教学工厂;培养模式
  作者简者:王增杰,浙江省奉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17-04
  
  一、教学工厂模式的含义与创建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精神的生产一线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基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不能只是一句宏伟的空头口号,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以实际锻炼与培育。然而,考察当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实践与理论教学脱节、双师型师资缺乏、实训过程不实等问题,影响到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其实,当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对职业教育寄予期望,不仅期望职业教育能促进个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希望职业教育能完成创造职业、解决失业、加快企业现代化、减少贫困等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职业学校应主动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是中职教育如何创建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能力本位取向的技能教学;二是如何解决长久以来束缚中职学校发展中的高耗低效现象;三是如何改变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的现象,让学生在阅历社会生活中增强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专业技术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与生产实践教育、学校教学与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只有解决好这些“结合”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较高职业能力,从而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提高生存能力。
  “教学工厂”是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我国国情下,教学工厂是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首先我们认为,教学工厂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思想,是一个概念。主要特征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其次我们认为教学工厂还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平台。主要特征是按照职业实践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工作情境中展开教学过程的原则,把专业教育的课堂搬进工厂,给工厂规定了其教育的主要职能。给予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到实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长为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在此过程中,工厂完成其“生产”任务,学校完成其教育任务。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他痛感许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而企业界则提出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因此,他们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而为一,构建了教学工厂模式,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实践经验。考察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办学模式,从中能发现许多特点,其中两大特点非常明显:一是根据专业而设教学工厂,如机械专业、服装专业等都比较适应;二是教学工厂的所有要素都为教学所用。此外,教学工厂还有社会培训、教学科研、教师培训等特点。据此,我校数控专业为了办出专业特色,培养深受企业喜欢的人才,借鉴了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提出了“办工厂型学校,育技能型人才”的口号,并进行“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开拓专业教学新模式。
  
  二、中职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词。其中,“中”是指学历要达到高中水平,技术级别达到“中级工”;“职”是指职业性,即让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我们根据中职特点,确立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为“二品二零型”。“二品”就是指人品和产品。“人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主要包括健全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服务精神、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和质量意识等;“产品”是指学生具有做“产品”的能力,不仅会做产品而且懂得做产品的原理和材料的性能结构等。这样的“中级工”就是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员工群体中的佼佼者,在生产过程中有较严密的操作思维,能提出问题,能配合生产主管者搞好工艺提升、成本核算等技术管理要求等。“二零”就是指就业零距离和生产零次品。“就业零距离”就是指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与从事的岗位达到零距离适应;“生产零次品”就是指学生设计的作品、做的产品要达到零次品。提出“生产零次品”的要求,就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产品质量意识来规范学生的“人品”。
  要培养“二品二零型”人才,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计划之中。传统的教学计划是由教务处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制订的。这样做往往会导致专业课脱离实践、实践课脱离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我们认为,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建立,不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要求而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要求。那么,对数控专业来说,就是要分析制造业专业的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此,我们从数控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制订了职业能力目标体系。
  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制造业技术工人、班组长、机械产品销售员、计算机绘图员、设计员、设备维修人员、设备调试人员等。为了顺利地完成上述职业活动和履行好职业岗位,就要有一定的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创新与自主创业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外语能力以及安全文明生产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机械加工技术基础能力、CAD/CAM技术能力、数控车床铣床编程及操作能力以及数控设备管理、产品检测评估和产品销售的基本能力等,并对每一项能力又作具体的规定与要求。
  
  三、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创建的环节
  
  人才培养方式是解决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教学工厂模式的运行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实习与生产”的统一,强调“真刀真枪”的实际工作经历。我们着重强调以下八大环节:
  第一,职业环境真实化。我们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努力突出“真、高、开、通”的职业环境来设计“教学工厂”。“真”指真实的企业环境。内设厂房、车间、办公室等,把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环境结合起来;“高”指技术含量高,包括师傅水平、教学软件、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等;“开”指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任务;“通”指通用性强。购置仪表车床、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以满足企业对多样性人才需要。
  第二,课程设置模块化。在课程的开发上,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形成“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相结合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突出产品项目化教学;在课程结构上,根据行业、企业要求的变化,强调模块化设计,以增强课程的弹性。在实训模块上,强调机械加工技术基础训练模块、数控技术基础训练模块、数控技术应用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数控技术应用生产顶岗训练模块等的整合。

  第三,教学内容项目化。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把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作为教学逻辑,实行以产品项目导入教学,将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业务产品有机组合起来,形成若干个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模块。同时,我们还把有关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方式纳入到产品化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现场化。教学方式现场化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或情境,把“教”、“学”、“做”中的人、物、精神等诸多教学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而生成的一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求专业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应立足于工厂现场,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在黑板上教技能的旧模式;另一方面强调实习指导面对面、讲解示范面对面、作业检查面对面等要求。在具体的教法上,还运用现场示范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
  第五,教学过程学工化。“学工化”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交替进行。我们主要把握以下特点:一是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学校与工厂共同育人;三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工厂的管理、生产、学习等活动;四是除教学工厂内进行工学交替外,积极创造条件,让三年级学生到著名企业进行工学交替。
  第六,技能评价硬性化。每位学生在完成一个技能操作模块后,必须通过至少有两位学生对他的产品进行检测,使学生在学会使用量具的同时,学会对产品的检测,以培养质量意识。而对加工业务的产品生产其技能考核直接跟产品的合格率挂钩,所以生产过程的技能考核由厂里的检验员检验,如果产品的合格率在95%,则技能成绩按100分计,合格率在90%以下,则该学生进行“轮岗”,重回模块化教学行列,不能进行产品的生产操作。
  第七,实习流程小班化。根据设备、设施定岗位,将原本约50人左右的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班级,平时的理论文化课一同上课,等到上实训课时,分为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普通车床三个小班,三个小班同时进行,达到2人一个工位的要求。将大班划分为小班,就可以灵活的利用学校原有的设备器材,使学校不需要引进大量的同类产品也可以达到让学生尽量多的使用设备练习的目的。
  第八,教师备课集体化。教学工厂的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一个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强调教师集体备课,并建立“选定课题、独立备课、交流讨论、合成共识、接受实践、会诊与存档”的集体备课的流程。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选择最佳的指导方法;二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三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
  
  四、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学工厂培养的制度体系,是保障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前提。
  第一,设备保障。教学工厂既是一个工厂,又是一所学校。因此,工厂就要有工厂的样子,要有大量的工厂设备与教学设施以满足教学与生产需要。我们在配备传统的车、铣、刨、磨等机械加工设备的基础上,配备了数控专业必需的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电火花等数控设备,所有设施设备在保证生产所需的基础上,需保证一个教学班每2位学生拥有一台实训设备。
  第二,师资保障。我们制定了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双师型培训、骨干培训、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和企业培训等。并要求文化课教师到教学工厂学习技术,参加产品教学法研讨,积极参加各项技能比武活动。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协助专业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
  第三,制度保障。由于教学工厂模式所影响的因素很多,有机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有材料的购置、使用与保管,有社会企业的联系与生产的征订,也有学生的实习安排与教学内容的确立等。因此,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是制订厂纪厂规;二是在总学分中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学分和顶岗工作学分;三是多证制沟通。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职业技术证书、CAD证书等;四是人才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师评与生评、单评与互评、校评与企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五、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探索的成效
  
  通过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的实践,使我们坚信这是一条促进专业建设、培养专业“双师型”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多项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总结出了教学工厂模式的操作流程与育人特点
  我们将“教学工厂”模式的操作流程概括为“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职业分析→工厂建立→目标确立→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其中,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是核心环节,教学评价是行动研究的反馈调节机制,而制度建设是教学工厂运行的保障机制,从而构成一种结构化的工作模式。其中教学实施还包括教师集体备课、模块式现场教学与工学交替等形式。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六方面育人特点:一是学校与工厂合一,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二是学生与学徒合一,体现工学交替特色;三是教师与师傅合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四是理论与实践合一,提高学以致用能力;五是作品与产品合一,培养自力求学精神;六是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教学多赢目标。总之,教学工厂模式,体现了“教学实践、双师培训、课程开发”三大专业建设的保障;实现了“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三大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了“经营功能、服务功能、示范功能”三大功能;取得了“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项并举的效益。
  (二)专业建设取得了“五个二”的成果
  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的成功办学经验,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市场意识更强,更注重校企合作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是推广了二大专业,即服装专业和电子专业;二是提高了二种“能力”,即教师与学生动手能力。在近二年宁波市师生的技能大比武中,教师和学生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三是提高了二个“率”,即招生率和就业率。招生年年爆满,就业率达100%,毕业生第一月工资平均达1200多元。其中,有一位学生写的《我爱我的专业――数控》发表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版之中;四是建立了二个“站”,即职业技能鉴定站与社会培训站。目前数控专业有数控工艺员CETTIC和AutoCAD认证的考点,还是本市数控车工、铣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社会培训基地;五是取得了二个效益,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使我们的消耗性实习变为生产性、经营性实习;社会效益体现在企业认同、主管部门认可、家长欢迎、学生满意、劳动部门关注等方面。如企业上门送业务、为企业试样和预订毕业生等。
  此外,我们还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劳动态度教育、操作纠错指导、产品教学案例、弹性学分制实施、家长观摩日活动等。
  六、思考与展望
  “教学工厂”模式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一教育模式,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生涯发展为内核”的职教改革理念。第一,“教学工厂”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真正切入内涵发展的轨迹,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品牌专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二,“教学工厂”模式为师生提供了高效的技能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中,获得真实的生活化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从而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并提高技术、技能和做人的品质;第三,“教学工厂”模式能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开辟新的领域,有利于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和家庭的多赢;第四,“教学工厂”模式能加强学校课程建设,能从企业需要的角度来确立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能在面对面的现场化的教学环境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第五,教学工厂模式比较适合于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对三年级将要毕业的学生来说,还要注意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与实习,并加强管理,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体验著名企业的管理与生产的技术,使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多样化、有效化,从而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竞争能力。
  “教学工厂”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虽取得了许多成绩,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学生人数的增多与实习时间应如何安排、学生实习与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学分制的实施与弹性学制如何建立、校内合作教育与校外合作教育如何整合与开创、学校传统的管理与教育环境的开放如何协调以及学生就业后再深造”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陆正冲.中职技能教学“教学工厂”模式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39-40.
  [3]卢海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28.
  [4]陈海滨,樊健.NYP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2004,(3):3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