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贵启智 学贵生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哲学是使人聪明之学,其实,教育何尝不是开启智慧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全人”功能首先在于教人学习模仿,完成“类”生存方式的传承、“类”文化的习得。这是教育之于人的发展的第一功能。但是,倘若止于此,那么人类及人类社会只能在发展的原点作周而复始的循环。因而,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上有更高、更本真的价值和意义――启智释能,张扬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促进人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故开启智慧,发掘潜能,才是教育的本质规定和旨趣所在。一切游离教育本质的教育行为都是对教育的异化。
  教育如何启智释能呢?圣贤先哲与今人对此都有深刻见解,举要如下:
  第一,学思结合。《论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生疑,有思考有疑惑就必然会进一步去学习,深入探究,用心求解。于是,人的智慧和潜能就会在这种过程中生成和激发。不论在内容选择还是方法设计上,教育都应当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疑问和探究为旨归。倘若教师施教仅囿于“记问之学”,教人死记硬背,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不足以为人师”了。所以明代学者讲,教育万不能培养“会走路的两脚书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批评西方教育培养出“领有博士执照的傻瓜”,其意同样是反对学而不思。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中国讲学,都不约而同地忠告中国学生“少学习,多思考”,要不停地问“为什么”。这种忠告揭示了“思”对于人走向成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训练思维。教学之道,贵在灵活思维、求异思维、非线性思维的训练。知识传授必不可少,但探究知识的方法训练和灵活思维的技巧训练则更为重要。知识大部分将忘却,而留下的永不遗忘的思维方式和做人品质才是人真正的教育所得。儒家论教育,十分强调“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温故而知新”,就是针对学习迁移和灵活思维而言的。惯性思维、定势思维、线性思维是妨碍创新思维之大敌。一项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对知识一般是持肯定和积极吸纳的态度,而西方学生则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这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其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教法得宜。用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材施教,倘若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教育启智释能之功效则可能有天壤之别。旨在启发学生思想智慧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旨在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教学方法决然不能相提并论。古贤施教,始终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引领式和启发式的教育至今仍受到竭力赞捧。西方教育者同样倡导教师不应追求讲清讲懂的教学,而是设法让学生不懂生疑的教学,然后引导他们去求解和探索。这些方法对开启智慧、发掘潜能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沉淀在这些方法深处的则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领悟,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准确把握。
  教贵启智,学贵生疑,是教育培养人才之道、发现英俊之道,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新课改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学会,成都 61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6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