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及实施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结合多年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了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举措。通过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理论及实践教学改革、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机械类 特色专业 应用型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占国,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高等教育教学;孙丽霞,女,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高等教育教学。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规划,“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这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应把提高教育质量的落脚点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其内容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机械类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包含原来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三个专业,2008年开始按机械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学生本人的潜质及就业意愿分力向进行分流培养。近年来,我校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遵循“以特色促发展、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的改革思路,集成近年来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发挥机械类专业已有的办学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机械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步伐,探索特色鲜明的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的专业办学模式。经过不断总结、优化、凝练,形成了机械类专业建设规范。
  
  二、创新型人才层次定位及其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研究型、综合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在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体现。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省属院校,应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一线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根据机械行业的特点、发展以及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确立了“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一线从事设计、制造、研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厚专业基础,重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基础性、实践性、个性化”的原则,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教育平台组成,每个平台由理论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平台增设了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英语网络自主听说训练、工程认识实习、人文、社会认识实习;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加大了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围绕基础课程实验、工程制图实践、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学科基础技术(技能)实践、技能训练等项目展开,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方向教育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块针对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来设计,主要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专业方向强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为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三个分别设于三个课程平台的子模块构成,由相关教学单位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三个子模块设置的目的分别是:拓展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引入创新理念;拓展学科基础素质,加强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拓展专业素质,培养技术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理论教学改革与建设,以适应机械行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1 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问题。
  2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正确认识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手段,改革“灌输式”教学,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五、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1 建设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建设教学培训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外实习基地,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着力建设包括实验室、创新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基地、合作基地在内的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 改革实习模式。对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倡导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参观与实战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根据实习目的和实习条件,尽可能安排学生到专业实验室、创新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合作基地进行实战式实习。条件不允许的,可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批、小规模实习,以提高实习效果。
  3 优化考核方式。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实习成绩的评定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出勤、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最后的考试成绩。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多方评价、综合评价,还要引入校外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评价,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一线创 新型人才的办学思想。
  
  六、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
  
  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后,我校建立了与大类培养相适应的“一个学院、一个大类专业、多个教学团队”的教学组织及运行模式,相应地对团队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机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 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本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
  2 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研究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提供保障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
  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深造和人才引进措施,建立起一支既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加强课程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机制,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要、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黄永俊,张国忠等,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5(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07)164号。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Z],教高司函(2008)208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0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