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分类、结构等几方面因素的探讨、分析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重点阐述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如何干预消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发展积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相关建议
  
   一、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完美主义的研究。
   (一)完美主义的概念
   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对它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为学界所熟悉和公认的界定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解释。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他提出了“追求优越”的概念,对“优越”的解释类似于“完美”。Alder认为,追求优越的动机取向不同,可以导致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四种生活方式。其中,只有社会型代表着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健康生活方式,其余三种生活方式则表示个体心理的失调。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描述完美主义为“苛刻的要求”,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神经质性格。
   布伦斯(Bluns)认为,完美主义是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然后又过度要求自己去追求这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产生一些了心理问题。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作为《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Ⅱ)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是参与个体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
   由以上对完美主义的界定可以看出,完美主义的定义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完美主义的定义负面的意义大于正面的意义;二是完美主义是一种坚持高标准、超高目标的严厉要求;三是完美主义是由完美主义思考所衍生出来的,意味着有了这类思考之后,会产生对完美主义的信仰,进而做出追求完美主义的行为。
   (二)完美主义的分类
   针对完美主义的分类,各国的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阐述Hamachek和Parker两位心理学家的分类。这两位心理学家的分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常常成为中学生,大学生完美主义分类的测量参照标准。
   1.Hamachek的完美主义分类
   Hamachek将完美主义区分为正常的完美主义(Normal perfectionism)与神经质的完美主义(Neurotic perfectionism) 两种类型:(1)正常的完美主义为自己设定了实际可行的标准,而且自己能从工作的努力中得到愉快、满足;自己能够去选择不是太严苛、或过高的标准,而是在符合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去努力达成的标准:(2)神经质的完美主义为自己设定达不到、做不到的标准及绩效,他们对自己的努力永远感受不到满足,而且从不放松自己的标准。
   2.Parker对高材生完美主义的分类
   Parker以FMPS对高材生做测试,将结果分为三类:(1)非完美主义者,他们在FMPS的测试中结果是低个人标准、对父母的期望有较低的感受、低组织、低次序心理,总括来讲他们的组织、次序分数是低的;(2)健康的完美主义,他们的完美行为是健康的,能为自己将来的成功及成就而奋斗、努力不懈;(3)不正常的完美主义,负向的完美主义,他们在FMPS的测试中过度在乎错误、个人标准、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责难、怀疑行动的分数都是最高的,他们可能是先天就有这种体质,而且对竞争怀有敌意。
   根据上述学者对完美主义的分类,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完美主义分类的角度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完美主义会为个体带来正面或负面的作用,以及健康或不健康的价值行为。
   (四)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完美主义相关研究很多,本文仅对研究对象和近两年比较重要的实证研究作简要介绍。
   1.完美主义的研究范围
   近年来完美主义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大,针对学历来说,研究涵盖了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
   2.完美主义心理的实证研究
   (1)完美主义与异常心理学的研究。从1980年代末开始,关于完美主义心理与人格结构和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神经性厌食症、强迫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都被证明与完美主义心理有关。
   (2)完美主义在特殊人群中的研究。在资质优异的教育领域,许多研究者根据他们的观察与临床经验发现,完美主义在资质优异、成绩出众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3)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已经有研究证明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既有适应性方面也有非适应性方面,本文主要讨论不同学历的非适应性方面。
   二、完美主义的形成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在已往的多数研究中更多强调完美主义的负面影响,而较少谈及其正面影响。今后的研究应该在正面研究方面有所发展,对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加强引导,扬长避短,减少其心理困扰,更多地发挥其正面意义,帮助个人取得成功。
   (一)完美主义的形成
   关于完美主义的形成学术界基本上都认可习得论。Hamachek把父母对儿童的高期望作为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一些研究者认为完美主义是模仿父母或受父母的焦虑特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还有学者认为,儿童在童年时期对严酷环境条件或者逆境的社会反应就是尽力让自己变得完美。但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对完美主义的形成主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关系的认识是基本相似的,即完美主义是习得的,主要来自童年期与父母的互动关系。
   (二)完美主义对个体的影响
   1.完美主义的正面影响
   很少有人提到完美主义的正面影响,即完美主义也有积极意义。实际上,也有少部分研究证明完美主义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在前文中已有论述。那么在完美主义的分类中,有健康的完美主义者、正常完美主义者或积极的完美主义者,其完美主义行为是为自己的成功和成就而努力奋斗,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完美主义能引起一些正面的情绪体验,如期望的感受、高兴的感受及其它感受(有目标、认真投入等)。
   2.完美主义的负面影响
   (1)完美主义与情绪障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抑郁与完美主义水平存在正相关。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与抑郁最显著相关,社会取向完美者强烈需要获得赞美,把对外部环境的控制作为完美的标准之一,当个体不能控制外部环境,就会产生抑郁。另外,自尊是完美主义和抑郁的中介环节,低自尊与抑郁相关,过度追求完美是对低自尊的普遍反应。抑郁者中的自杀和准自杀率极高,自我取向完美主义和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与自杀观念显著相关。我国研究者訾非等人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有自杀念头者更倾向于追求完美。
   (2)完美主义与强迫症及进食障碍。完美主义在认知上的“全或无”思维模式是厌食症产生的必要条件。一些评估进食障碍的问卷都包含完美分量表。Hewitt等人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进食障碍症状与“担心错误”和“行动的疑虑”相关,关心体重的大学生要比不关心体重的大学生更加遵从不现实的高工作期望。
   (3)其他负面影响。完美主义与人格障碍等也有相关。Hewitt和Flett的研究发现社会取向完美与分裂型、回避型、被动攻击型、边缘型人格障碍正相关,自我取向完美与戏剧型、自恋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正相关,与分裂型人格障碍负相关。
   三、完美主义的改善
   对完美的追求是人类成长的动力,追求成就的需求本身是健康的,但若变成一种强迫性的驱力,就形成了神经性需求。“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有吹毛求疵高标准的倾向。追求完美有正、负面的影响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适可而止并接纳自己,过度的奉行完美主义将丧失自我,造成身心上的伤害,调适是必要的”。
   Pacht(1984)谈到,要改善及治疗完美主义不好的那一部分,首要任务就是要修正自己对完美主义的评价,其先决条件包括:1.要有强烈的动机。2.发展治疗者与受治疗者间的爱心及亲密的关系。3.同意治疗的目标,包括主要及次要的替代目标。4.培养有理性、坚忍的自我意识。5.能体认治疗的过程是痛苦的。
   Halgin和Leahy(1989)亦认为,需用下列几种方式来治疗完美主义者:1.洞察完美主义形成的原因;2.对于完美主义者的成就表现,规划出更有效和更实际的增强方式;3.藉由咨询师的关怀、关心,而使完美主义者能够发觉真实的自我价值。
   由以上可归纳出,欲改善完美主义的倾向须做到:首先增强自己的成就目标,工作取向的信念,培养自己有理性、坚忍和只要进步便是成功了的自我意识;其次父母亲、组织及同仁的关怀、关心亦是很重要的。例如:劝告有完美主义倾向者,对自己的成就不要设定过高的标准等。如何改善完美主义倾向在临床和学校心理辅导方面有重要的实际作用,亟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此外,从完美主义的形成原因上加强研究,也将有助于形成家长和教师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玫伶.谈资优学生与完美主义[J].资优教育季刊,1999,(61).
  [2]江文慈.完美主义与抑郁症病理发展之分析[J].咨商与辅导,1998,(11).
  [3]李伟.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05).
  [4]刘霞,淘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2,(09).
  [5]王婧,訾非.高中生的完美主义、惧怕否定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6]王敬群,梁宝勇.完美主义发展模型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3).
  [7]訾非,周旭.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 .
  [8]訾非.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心理科学,200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86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