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悲剧美在安徒生童话中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谓悲剧美?悲剧美在儿童文学的范畴中代表着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在童话中再现悲剧,于童话的陌生世界中将悲的人生命运写出暖意、诗意和爱,使之充盈丰富的情感,这不仅是对童话作家极高的美学要求,也体现着创作主体文学表现的美学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则或以充满厚爱之心给贫苦之人以温暖,在不幸的人生画面中融入深切的同情,或以淡淡的愁绪给悲剧人生以同情,在悲忧的叙事中进行富于抒情意味的咏叹;或以浓浓的诗情为死亡罩上美的光环,在生命的终结处显出新的生命内涵。而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性叙事和对死亡的诗化传达中视其一斑。
  自十九世纪安徒生童话诞生以来,人们无法拒绝它的美丽,这精灵一样的诱惑穿越千山万水,让几个世纪的人惊叹不已。安徒生,这个诞生于穷苦家庭的丹麦人,一生创作了168篇童话作品,为世界范围内一代代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诸多的成年人打开了一片思想的空间,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他,他的才情和天真让世人景仰。为什么安徒生的童话令人痴迷能使人深入其中与童话中的主人公同歌同泣呢?读遍安徒生的童话,我们不难发现安徒生常以其独特的视角洞悉人生世相,把死亡作为超越的审美幻想,从中衍生灵魂不朽的思想,并在自觉不自觉中将它浸染到众多的童话创作中,在童话这一意蕴悠远的文化产品里使死亡意识艺术化,使他的童话散发出诱人的悲剧美,独具魅力。
  死亡与悲剧并不等同,但死亡却常常成为渲染悲剧气氛的一种方式。在人们的固定思维中“死亡”就意味着不安、恐惧与悲哀,所以人们逃避它,不敢触摸它。在儿童文学领域“死亡”曾一度被贴上封条被认为是禁语。而我们伟大的安徒生却发现了死亡所具有的悲剧的美。“至极的美就是属于悲剧的美!感觉到所有的事物终将飘逝的意识,使我们完全浸染于至极的悲痛之中,而这一份悲痛则又向我们展示启现那些不会飘散消逝的事物那就是
  永恒的,美的事物。”
  
  (一)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独特诗化的死亡形式成为其表现悲剧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亡并不只是鲜血淋淋,充满恐惧与血腥,在安徒生笔下死变得很温柔,很诗意。“梦境”成为安徒生笔下死亡形式的重要构成之一。《柳树下的梦》中的主人公克努得在失恋的痛苦中在一棵树下睡着了,在这个苦盼爱情的失恋者的精神世界中,始终存活着他所爱恋的人,因而当他带着少男少女时产生的美好情感面对被恋人遗忘的现实时,他的梦中出现的仍是儿时约翰妮的身影和昔日的美好时光,为了能换留弃他而去的心上人约翰妮,看到他们的婚礼和他们的故乡,他宁可不醒,宁可就这样在冰天雪地里梦下去,终于冻死在老柳树下。克努得虽然死了但那个梦境却使他感到这是他“生命中最甜蜜的一个时刻”,在梦中他实现了一生的夙愿。同样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光着脚在街上走着,又冷又饿,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于是,小女孩连续划了四次火柴。在伴随着火焰的梦境中相继出现了一个暖烘烘的铜制火炉;一只冒着香气的背插刀叉的烤鹅;一颗美丽的圣诞树。最后一次小女孩还在梦境中看到了祖母。祖母搂着她,把她带到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上帝的地方。第二天,人们看见一具“小小的尸体”。克努得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在梦境中死去,他们的脸上并没有应有的痛苦与恐惧而是以微笑与温馨将其取代,死亡的悲惨消解在虚幻而又美丽的梦境中,虽悲却美。
  《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虽不是在梦境中死去,但她的死亡形式也是充满诗意,独特至极。小人鱼的第一次死亡,当小人鱼决定献出自己的舌头,失去甜美的声音来获得两条人腿时意味着小人鱼的第一次死亡,是她作为人鱼公主的死亡。虽然在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死亡时的痛苦但深层次我们体会到的是小人鱼变为人后追求爱情的幸福。这种死的形式是特殊的,是为了追求爱情、梦想的重生,在死的刹那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因此这种死虽然痛苦但却是绝美的。小人鱼第二次的死更具诗意,带有梦幻色彩。当王子与另一个公主结婚时,小人鱼跳到海里,躯体慢慢地溶入大海无尽浪花中,化成泡沫,与云彩和雾气交融一起浮于蓝色的天空。多么诗意的情景,虽然我们知道这时的小人鱼已经死了可我们感到的却不是悲伤、恐惧反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安徒生用梦境中的死亡,为了重生的死亡,成为泡沫的死亡等一种种充满诗意,独具风格的另类死亡形式颠覆了人们心中通常的死亡形态,悲剧中体现出唯美,成为其表现悲剧美的手段之一。
  
  (二)
  
  人们对死亡恐惧是因为人们把死亡与永恒的消失等同起来,认为死亡就意味着人的一切的蒸发、离去。可在安徒生的童话里作者却给死亡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升华。死亡是扬弃旧我,获得新我。由此安徒生在无意中把意味着永恒的消失的死亡变为了一种精神的永恒的存在,减少了死亡的恐惧感,并把它转换为美的一种形式,在悲剧中体现美感。
  《海的女儿》中当王子和公主订婚后,小人鱼得到了她的姐姐们用他们心爱的长发从巫婆那里换来的刀子。而在此时,只要她杀死王子,获得王子心上的血她就能够避免死亡,重返海底“无忧无虑”地生活,再活三百年。可是,她只是“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一吻”,“向尖刀看了一眼”ii她知道“他的思想中只有她(公主)存在”。在她期望营造的完美的爱情面前,她宁可选择自己的灭亡,也不愿亲手去亵渎它。于是“她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投向这王子,然后就从船上跳到海里”。事实上,这时的小人鱼已经获得了永恒的灵魂,即使她融化成泡沫,获得不了有行的灵魂,她也已经获得了无形的灵魂。小人鱼以向我的毁灭来维护他人的幸福。她的一切善行和忍让,已让爱情之光上升为一种更为博大而且赋予同情的闪光的精神之花。失去了个人的爱情,但获得了人类更为伟大的情感――博爱。这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体现出精神上的美伦美幻。
  
  (三)
  
  唯美、温柔的情感即使在悲剧中也能为其增添一层柔美。安徒生常常以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希翼的破灭,人的精神追求的失败,美的心灵的被践踏,还有善良的劳动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作为其童话的结局,但我们却在这些作品中时常看到令人心颤但又荡漾暖意、糅合温情的情景,品味到作品抒发的那份温柔、唯美的情感。这份情感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是绵长,正是有了作者投注于作品中的这种特殊的情愫,所以当我们走进安徒生的悲剧童话时感到的却是悲剧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美的享受。
  在《海的女儿》中小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甘愿舍弃甜美的声音,忍受步履刀尖的锥心刺痛。当人们为王子的新婚歌舞狂欢时,小人鱼怀着如此深刻、丰富而复杂的痛苦,放弃了三百年的生命。小人鱼的爱情就好比刀尖上的舞蹈,惨痛而凄美。尼采说:“这不仅是奉献,而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变成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iii浓郁的爱情如此坚韧而无暇,反映出的是爱情的凄美。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又冷又饿的小女孩抽出火柴,擦燃取暖。火柴擦亮之际深埋于心渴望也随即被点燃。当小女孩透支了生命去擦亮梦想之时,“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天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火丝。”iv当圣诞的歌谣伴着钟声在天空回荡,她蜷缩在残落的角落,冰冷手掌如花蕾般紧握着。生命的陨落让人的心里生生地痛但其间却夹杂着一种因美好事物惨遭摧残而引起的心酸怜爱之感和那些善良的贫穷者被迫害的怜悯、关爱之情。同时还有《母亲的故事》中母亲为了儿子无私奉献,不顾一切的那种可歌可泣的母爱也令我们赞叹。不管是凄美的爱情、伟大的亲情还是对底层人民的那种同情所有的情愫都在唯美的意境中体现并将童话中的悲剧美推向顶端。
  虽然安徒生将其悲剧情结植根于其童话之中,但他却又在作品中注满了诗情和暖意,将悲剧美这一童话美学中的基本表现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14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