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卞恩鸿

  [摘 要] 学校文化管理是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及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主体行为的提升。学校的文化管理讲究策略:一是建立归属感,营造员工的“精神家园”;二是引领“集体语”,提升群体的“精神境界”;三是培育团队精神,创建高层次文化群体;四是整合学校管理中积极的价值观念。怎样构建学校文化?一是构建师生的文化圣园;二是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三是构建学生的童年乐园;四是构建师生的生态公园。
  [关键词] 学校;文化管理;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48-03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有的校长喜欢用制度管理学校,有的校长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管理学校,有的校长则用人文关怀管理学校。也有不少校长认为,好的管理是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最好的管理应该是用文化管理学校。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涵义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认为,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人文关怀是学校今后发展的依托。实际上,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和人文关怀就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校长、学校制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
  学校文化管理与其说是一种管理,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一种无声的要求,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它侧重于体察师生的内心,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个师生的精神家园。这需要管理者在精神、情感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通过具体的管理策略引导教职员工提高思想水平,促使每一个人能够自觉地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学校文化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的文化力和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创生和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主体行为的提升。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种实践模式。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
  
  学校文化管理离不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对传统文化要做到“扬弃、整合、创新”并存。
  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文化内涵中必然含有一些受时间限制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发展,不加以吸收提炼,那么,保守、陈旧的东西就可能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科学地分析学校的文化内涵,汲取学校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融入时代的成分是学校文化传承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2.对传统文化的整合。 不可否认,许多学校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但尚未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体系,或是学校文化还停留在描述层面,未能深入人心,产生功效。如何将文化的碎片整合为文化的整体并付诸实践,是学校文化传承面临的第二个挑战。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目标、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还是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都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结构。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学校的学校文化,但切忌重复别人,异化本校的文化内涵。
  3.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学校文化建设不应该仅停留在“传承文明”的层面上,还要履行传播和创新的使命。许多学校已经走到了常规发展的高原期,很难在常规发展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如何才能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走上超常规的发展轨道呢?显然,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是学校文化传承面临的第三个挑战。以张謇创办的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所师范附小为例。建校伊始,学校确立了“爱日、爱群、爱亲、爱己”的校训,进而发展到后来“发展儿童个性,养成自学习惯,增进生活知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再到现在“个性、自动、生活、社会”四大教学原则的确立,经过了三次创新发展,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得以积淀。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策略
  
  学校的文化管理就是一种管理艺术,同样要讲究策略。
  1.建立归属感,营造员工的“精神家园”。 学校要有骄人的业绩,首先要让员工“感觉良好”,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唯有如此,这个组织才有吸引力,才能留住人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尊重每个师生员工的个性,其个体之间也要认同彼此的个性价值,然后在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个性,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尊重的内容。学校要营造积极对话的精神平台。建立了对话关系,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可以进行自由平等的心灵交流,从而实现价值认同和境界提升,并营造了一个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
  2.引领“集体语”,提升群体的“精神境界”。 集体语就是集体存在状况的表达,每个组织都要有自己的集体语,但集体语不是都能表达出来的,因为不是每个集体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强制型的组织中话语权掌握在权力者手中,集体语被权力话语所替代,集体处于失语状态。民主型组织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因此也就拥有自己的话语,可见,话语权是一个组织民主状况的表达。
  透过集体语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精神世界,引领了集体语也就引领了集体文化的走向。引领学校组织的文化走向,就可以引领学校员工不断提升境界。在学校的文化管理中,集体语还引领着组织评价,也代表一种价值取向。
  3.培育团队精神,创建高层次文化群体。 提升学校群体的精神境界,必须建立在一个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组织基础上,把学校群体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强调,面对当今迅速变革的环境要学会不断去适应。在其组织发展目标中,把成员的发展作为最重要内容。培育高层次文化群体的落脚点是提高员工的重大决策参与能力。学校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其组织成员的高素质主要是指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因为信仰、理想、价值观、文化素质等最终要落脚到参与决策上,学校的员工群体有了参与决策意识及参与决策能力,就表明他们有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就是最大的提高。
  创新精神也是团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的发展动力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培育,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学校组织的创新主要包括学术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术创新和教育教学创新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有发展力的学校组织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则是学术创新与教育教学创新的前提和保证。
  4.整合学校管理中积极的价值观念。 学校价值观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学校对自己办学水平、办学成果、办学目标的主体性评价及其发展性的定位,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升华,是学校教育理性的凝聚,是学校教育功能的综合表达,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终极目标的追求。个人价值观是构成学校价值观的基本层次。群体价值观是构成学校价值观的中观层次。学校价值观应该是两者的统一。
  
  四、学校文化管理的思考
  
  一所学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个校长应该给学校留下些什么?多少年以后师生记忆中留下的是什么?若干年后学校生长出的是什么?――文化!如何构建学校文化?
  1.构建师生的文化圣园。 一所学校要成为名校,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目标,“思路决定出路”,“起点决定终点”,“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其次,要有学校的发展规划,包括近期(一年)规划、短期(三五年)规划、中期(一二十年)规划、长期(百年)规划等。再次,学校文化要有主题精神,包括校训、校风、学风、班风等。“一训三风”不能纸上谈兵,要加强学习、渗透,落实在行动上。最后,要有全面的学校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

  2.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 许多学校是先谈精神,再谈物质。专家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应先谈物质,再谈精神。当物质与精神同步增长时,强调精神,淡化物质,最后到只谈精神,不谈物质。比如,一些名校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一是物质铺垫:每月一次水果;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重阳的登高,冬至的汤圆;课时津贴,每月人均200元;家属聚餐,教师聚餐;年级组长、骨干教师考察,骨干津贴,行政津贴;给教师过生日;每学期公休两天,明确节假日;早餐一袋牛奶,下午给老师送一个水果等。物质分配尤其能够体现学校的思想观念与师生的整体道德水准。二是精神引领:校园主题精神讨论,师资梯队的建设,每周四下午的工会活动,师德文化的构建,知心奶奶进校园,幸福手拉手等。三是制度激励:教职工章程,教职工奖励办法,科研、教研奖励条例,办公室美化制度等。
  3.构建学生的童年乐园。 让孩子在学校找回自己快乐的童年。比如,阅读月、体育月、节日的活动,德育的常规化,灯长、门长制度,绿化包干制度,卫生免检制度,红领巾监督岗,建设食堂文化、教室文化等个性化的措施。在学生管理中推行“三自”管理机制,以加速学生素质的提升。“三自”管理,一是自我激励,通过成长记录袋制度,帮助学生完成阶段目标评估与考核,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进步,感受发展,激发热情。二是自我约束,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活动以及其他途径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提高反思能力,形成自我反思、自律自主的发展态势。三是自主建设,在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学生个体能够发扬个性,自主建设与发展,形成百花争艳的发展格局。
  4.构建师生的生态公园。 一所学校要想成为名校,必须构建学校的个性风采,成为师生的生态公园。“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领导夸夸”是不可取的。再看看一些名校的做法,如南通中学用铜色制作一个篆书的校徽,与其悠久的历史相吻合,古色古香,一脉相承。南通师范一附小精心打造了校园十六景,如重修“思源井”并题写井铭,警示后人饮水思源;“天行健”钟声悠悠,激励师生自强不息等,这里的每一景、每一物均记录着一附小的一段历史,一段人文佳话,一附小百年的人文精神体现在系列的景点之中。
  学校应该构建科学的办公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文化等校园文化。首先,完善制度文化的建构,以保障管理的规范有序。其次,丰富精神文化的内涵,以达到学校与个人目标的统一,强调三个意识,即责任意识、传承意识、吸纳意识。再次,加强环境文化的建设,优化学校的整体环境,使师生有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管理文化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管理文化要遵循教育与管理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凸显办学个性,体现学校特色。依笔者之见,学校文化管理应放大“文化”的力量:以精神文化来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行为文化培养人。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迎宾路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王永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