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努力把为官政绩办成民心工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宗文

  2009年新年伊始,江苏省教育厅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召开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斌泰教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出版座谈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步楼代表省政府莅临会议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全省十三大市教育局局长和部分高校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并对《文集》的出版一致表示充分的肯定。现场与会者的热烈反响深深地感染了我,作为此书的责任编辑之一,不由地回想起自己阅读和编辑《文集》过程中的种种感动、感慨和感想。
  此书作者王斌泰是21世纪初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一职的。与其他厅长有所不同,我相信他会有更多一份的责任感。这份不同一般的责任感来自于岗位职务的压力和他自己固有的强烈的事业心。教育关乎千家万户,而江苏教育的整体水平又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要想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辟更加辉煌的事业,其实是需要异乎寻常的内在驱动力的。确实,他是一位非常想干事、又想干好事的领导。正因为如此,江苏教育的积极局面,非但没有使他坐享其成、故步自封。相反更加激发了他的旺盛斗志。他的《文集》的第一篇文章题为《努力开创江苏教育工作新局面》,分别提出要抓好“八项改革”和“八项建设”,看来他对做好自己的工作早已胸有成竹、信心满满。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志”是做好工作的第一要素。因为有了“志”,有了奋斗目标,接下来他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许多开创性的成就,也才会获得江苏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虽然由于某种主客观原因,各人认识问题的立场未必一样,当然也由于他的工作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因而个别问题还未能获得高度一致的认同,比如所谓“高考改革”、“高校债务负担”等问题。但是比起那些尸位素餐、比起那些空吃饷、不干事的人,王斌泰在位七年中,为江苏教育干了许多好事、大事,大家的评价基本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他是一位十分尽心称职的教育厅厅长。正如他自己在本书的《后记》里所说的那样:“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当好一个厅长不容易。要说有什么工作经验,我认为只有一个字:干!想一百件好事。不如干一件实事;谈论一百次大事,不如干成一次大事。”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其肺腑之言。毫无疑问,其做法和看法,对当今每一位占据要津者都应该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教育意义。
  为了用事实说话,现在,我不妨从他的《文集》里列举一些题目,看看王斌泰任职期间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又是怎样以实际行动来造福江苏的教育事业的: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他在厅长位置上着力干的第一件大事。为了干好这件大事,他又具体抓办了许多实事,通过一系列“工程”来加强农村教育,以达到全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比如“加快(校舍)改危速度,高质量完成改危任务”(见《文集》第143页,以下只注页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164)、“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建设”(186)、“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设”(198)等等。这些“工程”不是停留在口头号召上,而都是办成的实实在在的好事。难怪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每每谈到此类事情,大家都无不赞赏道:这类实事、好事,也只有王斌泰才能干成,因为他有在省政府工作的经历,更有一份超乎一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除此而外,为了全面提升我省人口素质和人才优势,他带领全省教育工作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241);为了坚持创新体制,他以厅长之势“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291)。在此基础上,又“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346)等等,这些也是可圈可点、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
  关于这些成就,我们只要读一读原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王湛为《文集》所作的序言就知道了:“这本书既是他个人这一阶段为江苏教育事业拼搏奉献的难忘岁月的全程写真,也是21世纪初叶江苏教育率先发展、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真实记录,是江苏广大教育工作者开拓创新、奋力前行的生动反映。”王湛的评价很有代表性、权威性,可以统一大家的认识:21世纪初叶。江苏教育率先发展、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王斌泰与有功焉!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上面列举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王斌泰厅长的政绩可观,毋庸置疑。但是,作为《文集》的第一读者,我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作出一些政绩是最起码的要求。不足为奇:问题是当你作了这些政绩的时候。心里到底是为谁着想的。是单纯为自己的乌纱帽还是为百姓?如果是为前者,我们就会看到那些好大喜功者,虽然表面上政绩煌煌,然而对于民生效益有限,老百姓得不到多少实惠;如果是为了后者,心里装着百姓,就会按照“三个代表”、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也要实心实意为群众办几件好事。是否为了民心,这是比政绩更难考量的一件事。是不是好官,在这里也最能分出是非优劣。读《王斌泰教育文集》,让我最受感动的是,他认真作出政绩,同时更胜人一筹,把自己的政绩努力办成民心工程。
  我在编辑《文集》的过程中,读到其中这样一段话,让我感慨不已: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群众对我们的感情就有多深。”(588)
  这一段话,非常明确地道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同时也反映了官与民的关系、政绩和民心的关系。当然,这些话语未必全是王斌泰的创造,但这些话毕竟是他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思想和心声。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还是引用他的《文集》中的一些题目来加以辨析: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52)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办人民满意教育(97)
  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164)
  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579)
  建人民满意机关,办人民满意教育(595)
  以上题目充满了“人民”、“民心”这样一些字样,还有一些虽然没有这样的字样。但也是以人民为本、以百姓为本、以基层群众为本的题目,如:
  全力以赴办好农村教育(21)
  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19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越做越好(457)
  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就学(679)
  把钱用在教师身上很值得(718)
  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王斌泰念念不忘的都是农村、农民、学生、教师等人,他们都是基层群众、普通百姓,由此可见群众在他心中的分量。这让我想到孟子思想的核心:民本。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历史上真正有多少“官人”抱有这种看法?在他们眼里,百姓属于自己的“子民”,自己则是凌驾于其上的“父母官”,君贵民轻,关系完全颠倒。王斌泰不一样,他心里是装着百姓的,对群众是有一定感情的,其中衡定的标准之一,就是他的所有“工程”、“政绩”都以民心的需要与否、欢迎与否为取向、为考量,而不是“消费”百姓、以牺牲群众利益的无谓“政绩”来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在《文集》出版座谈会上,朱步楼在讲话中即指出:“阅读《文集》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深情厚爱,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深情厚爱。”可谓知音之言,一语中的。
  由此我还进一步想到:一个真正的好官,首先应该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我们的根基、血脉以至力量在人民,我们就应该做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好官,为了人民,为了社稷,身家性命尚且不顾,又何爱乎一己之私利和虚妄之名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1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