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就业社会支持缓解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京一 邹 平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适当的焦虑有利于唤起其紧迫感,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会对其身心健康、就业等产生负面影响。论文从心理层面全面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产生的因素,论述了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就业焦虑的积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个体的焦虑水平。
  【关键词】社会支持;就业焦虑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适当的焦虑有利于唤起其紧迫感,积极主动去寻找工作。但是,长期的、过度的焦虑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毕业生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会对其身心健康、就业等产生负面影响。
  
  一、就业焦虑的含义及危害
  
  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就业焦虑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没有确定工作单位之前或面临就业时心理上准备不足,感到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知怎样面向就业竞争而引发心理冲突或就业中遇到挫折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一般常见于性格内向及心理承受力、心理适应力较弱的大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学生。主要表现为就业时心里不踏实,感到不安全,精神紧张,为之忧虑,惊慌,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毕业生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都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现实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毕业生面对就业一般会表现出焦虑感。
  从心理学上说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适当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压力、紧迫感,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动力之一,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毕业生的正常活动,使其精神负担过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在学习上得过且过,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反应迟钝;整日没精打采,提心吊胆,动辄发火,小题大做,牢骚满腹,甚至会做出轻生或伤害他人的过激举动,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障碍或疾病。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心理因素分析
  
  1.客观现实环境的影响。第一,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一方面,担心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另一方面,不愿与中专毕业生同台竞争,同时,还不得不同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下岗职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竞争岗位。高不成低不就第二,就业困难学生因经济贫困、生理的缺陷等原因而导致自卑、自闭,外化的表现就是极端内向,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容易走极端。一方面,他们渴望早点找到工作,摆脱现状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由于经历、不自信及信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在就业上,遭遇的磨难更多,来自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就业焦虑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三,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是从中专院校升格而来。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一些误解,和本科院校相比,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高职毕业生容易产生自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大学生又不是中专生的尴尬心理,从而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合理定位。
  2.就业动机过强。许多高职毕业生是家乡或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几位的大学生之一,能来较大城市读书是极为光耀的事情;而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算好,读书期间靠国家助学贷款或其他渠道的经济帮助才能完成学业,他们毕业后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临近毕业时就业动机强烈,特别想找到工作,想经济上尽早独立,早日回报父母亲戚,因而焦虑加剧。
  3.就业观念陈旧。很多毕业生等着学校推荐安排工作,求职不主动,不积极,有等靠要的思想;同时,他们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理想和现实没有很好的联系,没有看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受其亲戚长辈的言行影响,找工作时对单位“从一而终”的思想过于强烈,故一直想进目前的收入高,社会认可度高,稳定的单位。从而,导致他们找工作时,犹豫过多,不能很好的就业,错过了一些非常不错的机会,更增加了就业焦虑感。
  4.就业期望值过高。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正确定位,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偏高,希望留在城市工作,只关注收入、待遇,是否会加班,十分关注经济待遇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岗位的巨大反差,导致高职毕业生对未来缺乏信心,心存顾虑,表现出忧虑不安、恐慌和茫然。
  5.自我认知错误。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其综合能力及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对外界的环境抱有畏惧心理,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许多学生习惯了学校生活,不适应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进入社会缺少心理准备,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学生由于自信不足,从而放弃多次面试机会,或在面试时畏畏缩缩,不能全面展示真实的自我,因而不被用人单位录用,多次就业受挫, 使其自信心遭受挫折,从而产生怀疑自己、怀疑社会的负面心理,导致其就业焦虑加深。
  
  三、社会支持系统对就业焦虑的缓解作用
  
  1.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在心理学界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界定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1]。
  2.社会支持的构成
  肖水源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体验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2]。客观支持也称实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直接存在和参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重要资源。具体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客观体验的支持也称领悟社会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3]。
  3.社会支持对就业焦虑缓解作用的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研究主要有,张兰君、李涛(2005)采用让毕业生对自己提供支持的人提名的方式来测量社会支持水平,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结构差异显著,具有焦虑倾向毕业生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是父母。张玉柱(2005)对毕业生择业焦虑原因的分析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主要来自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等4个方面。康文艳(2006)对大学毕业生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个体在寻求社会支持上的应对方式与择业焦虑程度上存在显著负相关。厉飞飞(2008)用实证研究方式证明择业焦虑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呈负相关。
  以上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缓解就业焦虑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个体的焦虑水平,对焦虑的缓解应起着积极的作用。一定的社会支持,对每一个将要走出校门,尚未独立的人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缓解就业焦虑。
  
  四、建构、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1.建立自我支持系统
  自我支持系统的内容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直面现实、进退有度、热爱生活、积极学习、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善、活力自信、修身自制、开发潜能等。通过建立自我支持系统面对就业焦虑的问题。

  2.重视来自家庭的支持
  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在众多的社会支持中是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家庭极力提供经济保障,却往往忽略了感情或情绪支持等其他必要形式的社会支持。在孩子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阶段,给予孩子温情关注。高职毕业生由于其年龄、阅历等原因在择业时容易出现定位偏差,对在基层工作的岗位不适应,把握不好职业方向,这个时候家庭的就业观引导就尤为重要。家庭成员本身要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清高职就业形势,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对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到真正适合其职业发展的工作,使他们在严峻就业形势下自信面对,从容自如。
  3.强化来自学校的支持
  目前大学生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是人际支持,包括教师、同学等。学校应指导毕业生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在大学生入学之初,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做好生涯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第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培养核心就业能力。第三,培养大学生择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的咨询和教育,通过心理普查把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的各类学生的心理倾向,并在普查基础上及时对因就业问题产生焦虑的同学进行疏导、帮助,缓解他们心理焦虑程度。
  同学之间的互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遇到就业困难时,大部分毕业生会首先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所以同学之间给予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支持也能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4.关注来自社会的支持
  社会也是大学毕业生的关注点,因而来自社会的支持是后盾。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也加大了对高职毕业生的支持力度,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五、结语
  
  总之,为了让高职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就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作出努力,多听取高职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意见,建立公正的就业法律制度,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职毕业生及其家庭也要正确理解政府制定的制度和出台的新政策,配合学校做好就业指导,给毕业生予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但是,社会支持一定要适度,如果过高,反而会加重择业期间的心理负担,他们担心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而在心理上觉得对不起父母和其他关心、帮助自己的人,变得更加焦虑,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68.
  [2]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84-187.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4]张兰君,李涛.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6:379.
  [5]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玉柱.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2007(7):6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思政立项课题(编号:2008sz015);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桂工职院科研[2009]1)。
  
  作者简介:
  毛京一,女,浙江宁波人,MBA硕士,副教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SYB创业培训师,国际交流处处长。
  邹平(1977-),女,湖南湘潭人,讲师,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