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丙瑞

  [内容摘要]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地方高师只有与时俱进顺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潮流,从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同时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一、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扩招
  有些地方师范院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扩招,把扩招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而与扩招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却捉襟见肘。某些地方高师音乐院系每年招生四五百人,由于没有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一些本应采用小课上的技巧课却变成了几十人一起上的大课,这样的培养方式严重偏离了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有些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上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办学思想和目标模糊不清,忽视教师职业信念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在这一前提下应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大通病。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要想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
  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只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才能确定正确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音乐院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突出自身教学特点,加强实践环节。地方师范院校大多是和偏重实践教学的专科学校或与其他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和传统。然而有的学校由于盲目扩招、攀比,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这些传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地方高师音乐院系应多开设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或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如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汇报演出,观众和演员都是本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锻炼的机会。教学能力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最初是在学生的教育实习中获得的。目前音乐教育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四阶段,时间大约4―6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形成独立教学的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高师音乐院系必须建立科学的实习机制,增加教育实习的机会,延长实习时间。从大二开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定期的专业汇报演出,还要进行教育实习。这种实习活动同样是在班内开展,每周1―2学时,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课,每人讲10―20分钟,内容可以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也可以是中小学音乐教材上的。在校外,学校应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特别是应与基础音乐教育薄弱的农村中小学“联姻”,开展助教活动。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每学期有1―2周的时间到各级中小学进行音乐助教活动,户籍在农村的学生可回到所在的村小学实习。只有保证充分的实习时间,才能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一定的独立教学能力。
  2.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点。为地方服务是地方高师音乐院系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根据地方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据笔者对商丘市中小学的调查,音乐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音乐师资缺乏,有近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担任音乐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音乐课的内容仅以唱歌为主,甚至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即使是专职音乐教师,也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象,很难胜任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面对这些问题地方高师要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在培养层次上,地方高师音乐院系除了本科外,还要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招生对象上,主要应招收那些自愿服务农村的农村学生,实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政策;作为激励,国家和地方高师要出台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优先安排就业等,逐步解决农村音乐教学师资短缺的问题。
  3.加强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规化意识和就业指导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成败。很多学生在大学低年级时没有就业压力,学习不努力,直到毕业找工作时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但为时已晚。学校和学生在这方面都有责任,都缺乏理智的思考,特别是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意识。虽然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但很多都形同虚设。高校应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教育,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特别是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笔者曾对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8名音教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过一次就业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理由是:农村条件艰苦,环境差,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农村音乐教师严重匮乏,急需大量的音乐人才,而多数学生却不愿意到农村去。这是个矛盾,是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有关部门来共同解决的。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
  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学生对学业课程的修读来完成。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调整课程结构。现行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通常是由“公共基础课”、“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在搭建这样的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课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下面以我校四年制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进行分析。在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总学时为2448学时(另有7周教育实习,不占总学时),其中,公共必修课864学时,占总学时的35.3%,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08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形势与政策36学时,军事理论36学时,体育144学时,大学英语288学时,大学语文36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72学时;教育必修课占6.6%;专业必修课占38.2%;选修课占19.9%,其中专业任选课占总学时的5.9%,公共任选课占总学时的2.9%。上述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以下不合理性: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的比重过大,达35.3%;在公共必修课中4门公共政治课所占学时过高,达252学时,占总学时的10.3%;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所占学时比重太低,只占5.9%和2.9%,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更多的科目进行学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偏少。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如下改革:①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把4门公共政治课整合成“思想品德与思想素质教育专题”一门课,由原来的252学时缩减为14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由原来的10.3%,下降为5.9%。②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③增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的时间。④在教学法课程中应增加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新理念、新动向的理解和把握。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内容改革要与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面等方面考虑。改革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如钢琴教学,前两年主要是打基础,练习“钢琴基础教程”1―4册,后两年主要以钢琴伴奏为主,突出实用性。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声音自然条件的好坏,学习2―4年不等。教师除了教授声乐技能外,还要强调音乐常识(歌曲的词、曲作者及其生活背景和主要代表作等)的教学。“合唱指挥”是一门每位学生都应掌握的非常实用的技能,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指挥实践能力和合唱训练能力的培养。“和声”应突出“和声应用”,教学内容要有异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对于“复调”,应在具备基本复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小合唱、小乐队曲中复调写作技术和分析实际应用的内容为主。而“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主要是以介绍西方器乐作品为主,且难度较大,不适合地方高师学生使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民族性和声乐性。
  其次,注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教材的编写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力求体现基础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论知识的准确与系统,强调基本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地方高师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不适合。主要表现在专业音院的教材居多,难度太大;有些整合的教材适合学生使用,但对教师的要求太高。所以,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根据课标的精神对现行教材进行选择和增删,或自行编写部分教材。在自编教材时,要认真研究地方中小学的实际需要及地方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要把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融入其中,设计编写出具有不同理论侧重点、知识侧重点、能力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第三,肩负传承地方音乐的重任。实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共识。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音乐,地方高师应加强民族、乡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中突出区域特色。以商丘市为例,商丘不但是河南豫剧“豫东调”的中心,而且还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剧种“四平调”的发源地。这个年轻的剧种,由于种种原因,现已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此外,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二夹弦”剧种,其生存空间正日渐萎缩。作为地方高师的商丘师范学院有传承地方传统音乐的任务,学校可联合相关部门对这些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进行发掘和保护。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地方音乐选修课”,聘请地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地方剧种或音乐传人走进课堂。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地方音乐,而且能够将地方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曹垂龙.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财经类两年制高职培养模式的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07,(4).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1.
  [4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47.
  [5]何丙瑞.高师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思考[J].歌海,2010,(7).
  基金项目:本文为商丘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研究成果;编号:2010-jgxm-41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