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何种程度上得以满足、作用得以发挥。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详细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作用,并提出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矩阵,总结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责任。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责任矩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001-03
  1 引言
  学校是由多个参与主体构成的组织,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充分满足这些参与主体的需求,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价值。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2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的,而利益相关者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则得益于安索夫(Ansoff)等人的开创性研究。经弗里曼(Freeman)、米切尔(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e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自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引人关注[1]。
  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一个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这种实现过程影响的团体或个人”[2]。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组织追求的应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应仅仅是某个单一主体(如股东)的利益。组织的决策必须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组织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3]。
  3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作用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学校组织结构和文化相互融合和适应的系统化过程,涉及相当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技术支持人员、政府主管部门等。只有通过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成功[4]。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1)学生。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理所当然是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希望在学校中应用信息技术减轻自身的学习负担,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先进可靠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和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应用创新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为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并没有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在需求,他们只不过是在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和推动下“被信息化”。但是一旦他们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给自己的学习带来的好处,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2)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是实现人才培养的行为主体。教师希望通过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减轻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还希望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深入应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能力、科研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有些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是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政策要求下被动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学校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供培训机会。随着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他们也会积极地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
  3)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希望通过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师生员工的学习和工作负担,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学校管理者还希望通过大力推动学校信息化,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培养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通过信息化提高师生的满意度,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赞许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4)技术支持人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学校技术支持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他们希望学校采购的软硬件设备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应用安全性,同时要易于维护,尽量减轻工作负担。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成长为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5)政府主管部门。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他们希望学校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价值的最大化。他们希望学校的信息化能够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满足上级部门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
  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1)学生。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培养自己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及时反馈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意见建议。要学会使用各种信息化资源支持自己的学习,不断开展对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创新应用。
  2)教师。教师要在先进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所教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要重视并身体力行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优质的资源。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更多地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和开展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尽快成为信息化教学的行家里手,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教师还要注意不要滥用信息技术,确保技术得到符合道德规范的合理使用。
  3)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实践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学校管理者要负责制定并有效实施本校的信息技术整体应用策略,确保这个整体应用策略符合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发展规划,充分反映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所有信息需求。
  学校管理者还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形成发展合力。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制度,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在全校形成鼓励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氛围。要建立全校的信息化保障体系,确保各项信息化应用的顺利开展。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自我评价,监测信息技术在本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要制定措施,确保信息技术在学校得到安全和符合道德规范的使用。还要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得到家长和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4)技术支持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力量,他们要保障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要根据学校实际,协助学校管理人员开发并实施本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确保技术上可行、实践中可实现。
  要认真做好技术支持工作,保障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的正常运行,为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安全工作,确保设备安全、服务安全、数据安全;要制订学校的信息技术灾难恢复计划,做好预案。
  5)政府主管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要密切跟踪国际、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趋势,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本地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正确引领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要制定推动本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各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科学合理地制定经费预算,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要总结归纳本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支持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并积极做好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的推广。政府主管部门还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做好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工作,检验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效,发现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4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责任矩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依赖于上述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密切合作。因此,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都有责任帮助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实现他们的需求,发挥他们的作用。考虑上述讨论的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和作用,开发一个利益相关者责任矩阵,如表1所示。这个矩阵列出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为了满足其他群体的需求、发挥他们的作用需要采取的行动。
  矩阵从左向右描述了每一行群体对每一列群体的责任。如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义务,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包括:提供有效设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了鼓励信息化教学应用,为学生提供技术和动机方面的支持,等等。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责任则是要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及时反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见建议等。履行矩阵中描述的责任,将会满足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成功。
  5 结语
  正如上述利益相关者责任矩阵所示,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都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主动参与,及时反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见建议,分享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学校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提供先进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机会。技术支持人员要做好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技术保障,加强信息安全。政府主管部门要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
  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为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应当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发挥他们的作用。本文所做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矩阵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
  参考文献
  [1]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7):32-35.
  [2]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
  [3]柏檀,周德群.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动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7-9.
  [4]辛蔚峰,刘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基于绩效三棱镜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14(6):
  12-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26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