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切中题旨 切合题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中考记叙文写作中,考生写作“切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切中题旨。它是指作文要中心突出,在内容上能准确反映出题目包含的命题意图。二是切合题目。它是指文章与题目要有字面上的照应,在行文中应反复出现题目、题目的关键词语(或相关词语)。
  [关键词] 中考;命题作文;记叙文;切题
  这是一篇关于中考作文备考的文章,选择记叙文写作如何切题的问题来谈有三个原因。第一,虽然中考作文要求中常常注明“文体自定”或“不限文体”,但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记叙文,这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平时教学中的训练倾向有关。第二,近些年来,命题作文在各地中考中已占最大比例,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在审题完毕经过补充题目或自拟题目的环节后,考生面对的也是命题作文。第三,命题作文的题目既是对写作的限制,也是写作的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依据。只有根据既定题目对内容的限制来写作,才能避免作文的盲目性,不会跑题。因此,能否“切题”是阅卷者对作文优劣做出评判的首要标准。我们说,“切题”的“题”,应该是命题作文的题目,更应该是题目中包含的题旨。因此,要写出切题紧密的高分记叙文,一要切中题旨,二要切合题目。
  一、切中题旨
  “题旨”,是命题者命制题目的意图,是题目的内在含意,是作文的中心所在。写作记叙文若要切中题旨,需要在考前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训练。
  (一)解析题目明确中心
  中考命题作文中,像“铃声响过之后”(2015年大连)这样,只对作文选材做了一点限制的题目少之又少(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绝大多数的题目对考生作文的立意都有或明显或含蓄的提示。比如,2015年南京命题作文题目“想想别人”,含意就很明显,那就是“凡事要多替别人着想”。以此为中心,作文就“切中”了题旨。又如,2015年济南命题作文题目“那声音,常在心田”,所含题旨就略显含蓄。但通过分析,也不难知道这个题目中有三层意思,只要在作文时把这三层意思交代清楚,作文的中心就明确了。第一层意思,“常在心田”的“那声音”是怎么回事?据此,学生只要扣住题目中的“那声音”“常在心田”这两个关键词语(具体可见后文的“切合题目”部分),就可以从生活的任意角度来写人记事,从而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第二层意思,“那声音”如何“常在心田”?这层意思要求学生在作文时,一定要表达清楚“那声音”是让人心生怀念、感动之情,还是愧疚、感恩之意……,从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第三层意思,“那声音”为何会“常在心田”?据据这层意思,学生作文时还应该就所涉及的话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阐明道理,给人以启示。作文时交代清楚这三层意思,就由浅入深地确立了文章的中心,就是“切合”了题旨。由此,我们可以说,作文时切中题旨的过程其实就是解析题目、明确中心的过程。
  (二)一“材”多用挖掘中心
  《课标》要求中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考作文题目涉及的题材范围一般不会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有学生会在考前按生活分类准备一些素材。这种准备是必要的,毕竟考场上时间有限,但这种准备远远不够。还要练习从不同角度挖掘出素材中蕴含的深意,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对亲情、友情、师恩、成长等问题的感受和认识,这将是作文成文时的中心。下面是一个学生准备的自己的书法第一次参展的素材:
  我跟着市里一个有名的书法家学习书法已经三年了,作品入选了全市少儿书画展,作品被挂在展厅的显著位置。观展时,现场的书协工作人员对我的作品大加赞赏,我心里很高兴。但妈妈兴奋得有点反常,让我感到不好意思。
  这个素材从“我”(成长)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只有持续不断地付出,才会使人在某一方面脱颖而出”之意;从家长(亲情)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要理解体谅家长”之意;从老师(师恩)的角度,可以提炼出“严(名)师出高徒,师恩难忘”之意。这样充分挖掘素材,从不同角度立意,既可以发挥一个素材的最大作用,大大增加了“撞上”中考作文题目所含题旨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立意的能力,即使在考场上需要临时选材,也不至于因为没有立意的意识而造成偏离题旨。
  (三)运用技巧突出中心
  1.素材取舍按需定夺。比如前面提到的素材“第一次参加书法展览”,在成文时就可以根据三种不同的立意,把记叙描写的笔墨分别放在“我”“家长”和“老师”身上,其余部分再精彩,也要舍弃或一带而过,唯其如此,方能突出中心。
  2.细节描写不可或缺。用生动细腻的描写来抒写对生活的体验,是使中心突出的最重要技巧。以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背影》为例,父亲的寥寥数语,蹒跚的背影和艰难的动作,让读者感受到的不单是父亲的爱子之心,更有儿子感念父爱的拳拳之意,而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是文章题目“背影”中所包含的题旨――这“背影”是体现了父亲舐犊情深的背影,是“我”眼中的、寄托了“我”独特感受的背影。
  3.情节铺垫水到渠成。有位同学写《记一次挑战》,用的是化学实验加试训练中划火柴的素材。除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外,剩下的叙事部分都在写实验中“我”如何克服恐惧划火柴成功的事,整个过程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刻画心理,都描写动作,还间有同学老师的反映(侧面描写),不可谓不细,也能表现出一定的题旨,但是不够突出,并且因为描写过细让人感觉乏味,有凑字的嫌疑。为什么呢?因为行文中对题目解析不够,只写“这是一次挑战”“这一次怎么样挑战”了,没写“为什么这是一次挑战”。如果开始叙事时先铺垫一些情节,比如“小时候玩火柴留下了阴影”“第一次练习蒙混过关”“第二次练习失败”,就可以突出“这真是一场挑战”,然后再在“这一次挑战中”进行集中的细节描写,字数不必多,就可以突出“因为勇气战胜怯懦”或“因为老师同学的帮助而挑战成功”的中心了。而且有了这些铺垫,文章叙事的节奏会变得有张有弛,内容也显得丰富得多。其实,《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之前的情节不就是这样的铺垫吗?   4.巧妙运用插叙。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用到顺叙和倒叙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如果能巧用插叙,不但可以使行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更有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比如,一个学生写《那一次,我真自豪》,记一次演讲比赛的胜利,采用的是顺叙,从报名、准备写到演讲结束,显得拖沓平淡不说,而且对题目所含题旨解析不深,只能表现出“为演讲的胜利感到自豪”这个中心。就算采用倒叙,也只能是突出演讲后的自豪,其余与顺叙无异。可是,如果以演讲过程为主要事件,其中穿插进去赛前甚至更早发生的种种相关情节,不但使内容变得更丰富,行文有了起伏,更因为插入这些情节以后,可以突出“那一次我为什么自豪”这个中心,而这正是“那一次,我真自豪”这个题目蕴含的深层次题旨。语文教材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5.精心设计双线索。教材选文中也有很多双线索、甚至多线索的例子,比如《藤野先生》。但这些选文大多是多主题,常常用一条线索表现一个主题。中学生因功力不够,可能学不来这样的技巧,而且考场作文有篇幅限制也不允许这样的构思。但是我们可以设计双线索来表现一个中心,这就好像两根绳子拧在一起去拉重物会更有力量一样,用双线索表现一个中心,中心一定更突出。比如一个学生为表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这个中心,就设计了双线索,一是喂家里的地图鱼时,嫌鱼追活食费劲,就把小鱼切碎了喂给它,地图鱼撑死了;一是自己什么事都依赖妈妈,连制作航模的作业也要妈妈做,最后出糗。两条线索都指向一个中心,中心就显得非常突出。当然,在使用双线索时,要注意两条线索结合得要自然。前面的这篇学生作文,就写自己放学回家后,连声呼唤妈妈做这做那,自己却去喂鱼,而且连喂鱼时拿鱼食、切鱼食也要妈妈来做,使两条线索巧妙结合。
  其实,要想做到切中题旨,还有许多方法,简单的有以议论抒情在开头结尾或中间关键段落点明中心,稍难一些的就是活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以小见大、对比、象征,等等,平时可以在阅读一些经典文章时反复体会这些方法,然后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切合题目
  切合题目,是指文章与题目的照应,也就是说作文时要从字面上扣住题目来写,即点明题目。在作文的开头结尾处、中间过渡或独立成段处、中间段落的段首(尾)处等关键位置,反复出现题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与前两者相关的词语。这样做不但能使文章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而且这些与题目相同或相关的字眼会在短时间内抓住阅卷者的眼球,给阅卷者留下切题紧密的鲜明印象,作文很容易得到高分。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考前在这方面也应该多做一些训练。下面是切合题目的几个具体方法:
  (一)直接点明题目
  这种方法最为简单,一般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这种点明题目的方式特别适合一些题目能明确反映题旨的命题作文。这类作文不但可以在开头结尾直接点明题目,而且在中间叙事时特别是写几件事时,在每段段首(尾)或过渡段也可以直接点明标题,比如“书,我的良师益友”(2015年长沙)。
  (二)渐次点明题目
  直接点明题目虽然好用,但若所有的作文都这样写,难免千篇一律,况且有些题目也不适合这种方法。比如“幸福何须寻觅”(2015年铁岭),如果在开头就直接点明题目,题旨“幸福无须寻觅、幸福就在身边”势必展露无疑。把读者本来要通过所叙之事才能得到的感悟,在叙事之前就交代清楚,就如同在魔术开始时就把将要发生的奇迹告诉给观众,让人败了兴致,少了乐趣。如果开篇从“感觉不到幸福”开始,然后写“遍寻幸福不至”,最后写“在寻觅中发现幸福无须寻觅,幸福就在身边”,至此,题旨显现,题目也渐次点明。
  (三)转换关键词语点明题目
  郑老师指导切题时讲评了两篇《我的舞台》,一篇写赛跑,一篇写机器人、航模制作,这两篇作文就是经过关键词语转换之后才点明题目的。如:先分别用“我的舞台,在赛道上”和“我对此(机器人、航模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它作为我舞出绚丽舞姿的舞台”,进行关键词语的转换,然后在叙事过程中再点“表演前的辛苦准备”“舞台上的第一次演出”就顺理成章了,还可以把“遇到挫折”说成“在舞台上摔倒”,把“有同伴加入”说成“舞台上的舞者多了起来”……,多次点明题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比喻义的,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如“身边风景也动人”(2015年青岛)。
  (四)丰富意象点明题目
  下面是一篇作文的内容梗概:
  小张新买了双皮鞋,款式漂亮,得到局长拍肩称赞。局长得知皮鞋是县皮鞋厂生产,且小张以出厂价购得,局长拍他肩膀夸他有思想,并表示自己的皮鞋该“退休”了,小张心领神会。局长穿上皮鞋,左看右看,却“忘了”给钱。局里开“评先会”,小张只得到自己投的一票。穿着亮眼皮鞋的局长找他谈话,却说那一票是自己投的,并拍小张肩膀让他反思自己有什么问题。“回家路上小张觉得局长拍过的肩膀脏兮兮的”。
  笔者曾给上百名老师读过这篇作文,绝大多数人把文章命题为“皮鞋”。这很有道理,因为皮鞋是行文的线索,原文中对皮鞋的多次简略交代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是这篇作文的题目却是“肩膀”,为什么读者会想不到呢?因为除结尾句以外,其余几处“肩膀”都是叙事时一带而过的字眼儿,没有任何内容上的深意,太容易被人忽略。如果能在每次出现“肩膀”时,都能像结尾处那样与人物心情相关联,丰富“肩膀”这个题目中的意象的内涵,使之成为人物心情的载体,从而成为本文的另外一条线索,就能明显地点明题目了。
  (五)活用句式点明题目
  为了使点明题目的句子明显突出,还可以在句式表达上下点功夫。如郑老师讲评那两篇《我的舞台》时,就提到“在舞台上”不如“在这个舞台上”明确,“我的舞台在赛道上”不如“我的舞台,在赛道上”突出。另外,使用了排比或反复等修辞的句子也能明确点明题目,如“一个充分展示我能力的舞台,充满欢乐气氛的舞台,团结的舞台……”。
  以上是记叙文写作如何“切题”的一些方法,只有在写作实践中反复思考、应用,方能写出“切题”的好文章来。
  [参 考 文 献]
  [1]郑桂华.作文讲评:指导作文切题的好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3(11).
  (责任编辑:彭琳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99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