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陈奕迅的快乐时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奕迅是幸运的。1995年,他参加新秀歌唱大赛出道,拿到冠军,签约唱片公司。但是,光有运气还不够。没有实力,没有勤奋,没有吃苦,没有光鲜亮丽背后的种种磨难,陈奕迅也不会是陈奕迅。
  他的运气很快用完。出的第一张唱片卖得马马虎虎,香港遭遇金融风暴,娱乐行业受重挫,唱片公司老板嫌他外形条件不佳,把他放逐到台湾做国语唱片。在台湾,他只是香港某个节目里出道的小歌手,他完全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他其实不是没出路,他英文非常出色,在英国读的是建筑专业,也拿到了声乐文凭,他的父亲是英国政府高级公务员。他完全可以做一名出色的建筑师,他也可以待在英国做一名伦敦的中产精英,他也可以回香港当一名声乐教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最终他选择了唱歌。他不会普通话,就苦练普通话,练到从第一张国语专辑起就基本没有什么口音,再到如今流畅地说国语,可以称得上是香港艺人里普通话最好的之一。他的唱片公司太商业化,让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即便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雪藏他,录好专辑不让出,演唱会不让开,断绝他一切唱歌的念头,胁迫他续签,他也能隐忍煎熬,熬过漫长的日子,重新再来。他不明白歌词的意思,就专门请教词作者,甚至可以花上十年的时间亲身体验一首歌的意境。作词人感叹:“陈奕迅在这十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告诉我对这首歌的新领悟……”这个作词人是林夕,那首歌是《我的快乐时代》。
  他对唱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炫技。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技巧本身只是一种手段。能不能打动听众,不是靠技巧,而是靠歌词的内涵、旋律的变换和歌手的演绎。从《我的快乐时代》开始,陈奕迅尝试用“无招胜有招”的方式,用听起来最简单的方式去演绎。他用了许多方法去改变自己的声音,比如让声音变沙哑,刻意降低一首歌的调,取消副歌高八度的跳跃……你是不是发现,好多陈奕迅的歌,感觉很容易唱,但自己唱的时候,却总是出不来那个味道?
  《十年》《好久不见》《红玫瑰》,节奏中慢板,音域也不宽,普通人都能唱。但是,他有他唱这些歌的绝技,常人很难把握。《好久不见》这样的歌,多少个选秀节目里,成了参赛者的噩梦?他拿到这首歌,第一时间的反应,感觉这是属于张国荣的歌。他于是开始幻想,如果“哥哥”还在世,他会如何演绎这首歌。于是他开始重复听张国荣的歌曲,尤其是类似于《好久不见》的歌,特别是同是作曲人陈小霞所写的《最冷一天》。他让张国荣洗脑了很久,直至自己能带入“哥哥”的精神世界,然后用他的方式,去演绎《好久不见》。这样唱一首歌,需要花很多时间。这样的付出,并不是每个歌手都可以做到,也不是每个歌手都有这样的耐心。
  很多歌手以为技术最重要,拼命飚高音,飚震音,恨不得把所有听众都给震傻。他们以为掌握绝对的技巧,并且把技巧简单地展示出来,就是会唱歌了。你什么时候看见陈奕迅拼命飚高音?就连CD版的《浮夸》最后那一声高音Ⅱ内喊,从2006年出这首歌到如今,演唱会开了快上百场,他都没有认真飚过一回。倒是,我们在KTV里,经常能听到有人Ⅱ昌这首歌时一定要把最后这一声吼上去。他们还需要表演给我们看,够歇斯底里吧。但是,陈奕迅已经不需要了。得了多少奖,唱了多少歌,开了多少次演唱会……这些都不是陈奕迅所追求的。送给芸芸众生叫几百万人流泪的歌才是能让他快乐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43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