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学校应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分析小学生目前的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并研究运用有效的转化策略进行矫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转化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家庭方面;学校方面
  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弱,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较强,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多加关注,分析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据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较差,对于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很难严格遵守,做人的基本态度极易出现问题。一般从二年级开始,便有学生出现说脏话、说谎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将破坏公物作为乐趣,毫无公德心,而到了四年级,则出现了学生打架、欺负弱小、索要财物等问题。这类问题所显现出的共性就是学生感情、态度上的冷漠,主要原因通常是家中的过分娇宠。例如某校一年级学生,常因自己情绪上的问题破坏学校的桌椅,上课习惯脱鞋子,经常迟到,且屡劝不改,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才了解,学生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十分受娇宠,很多坏习惯在上学前就有,但是由于家里一直未曾严格教导,导致至今都没有得到矫正。
  在生活上,一些学生也存在自理能力差、贪玩不愿回家、作息时间不规律、迷恋网络等不良习惯。而交往方面,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致使学生成为家庭的中心,很多学生不愿与家长交流,与邻里之间关系冷淡,跟同学相处时常因自私、霸道、不懂谦让而难以交到朋友,学习方面也较为被动,习惯拖拉,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懒得动脑筋,心理素质较差,发泄情绪的方法不正确,对学习有恐惧心理,甚至一些高年级学生还会出现早恋的现象。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转化策略
  1.家庭方面的转化策略
  杜绝不良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关键。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不是采取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学生某种不良行为的首次出现,及时给予冷处理等惩罚,例如在学生第一次发脾气破坏物品时,家长应及时对这种不良行为施以小小的惩戒,严肃地告诉学生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并解释为什么不对。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的事情后,即使今后再出现同样的情况,也会更容易听取劝阻。
  制定家庭规范,约束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使学生能够了解正确的行为习惯。家长在家中也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家长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是学生十分重要的模仿对象,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诱因。因此,家长首先应身体力行,做好榜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引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家长也应加强与教师、学校之间的互动,及时与教师沟通,获取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认真听取教师的建议,与教师共同研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实现双方教育理念的对接。
  2.学校方面的转化策略
  学校是学生除家庭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于学生不良习惯的纠正,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考核相挂钩。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形成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会成为学生的重点模仿对象,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补充教师行为学、教与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保持良好的行为姿态,成为学生的优秀榜样。学校也应定期举办家校交流会,及时听取家长的反馈,提升家长的认识水平,加强与家庭的合作。
  3.社会方面的转化策略
  媒体、生活及周边环境等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入,现代社会上的诱惑因素较多,因此,社会方面应加强对环境的优化,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例如开展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融入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小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受教育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小学生不良行为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制定有效的转化策略,及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左淑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构想[J].科技文汇,2013,4(04):147-148
  编辑 李建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42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