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梯田是一种奇特的景观,是哈尼人民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的杰作。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而变化,成片的梯田气势磅礴、令人折服。哈尼梯田不仅仅只是哈尼人民赖以生存的田地,更是哈尼文化和哈尼人民生活方式的最佳体现。梯田分布与村寨分布、水源分布、森林分布等因素息息相关,它是“江河―森林―村寨―梯田”这个四维循环系统的中心所在,这样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系统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少启示。梯田的存在体现出了哈尼人民的智慧。
  【关键词】哈尼族 梯田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9-0099-02
  哈尼梯田有着超过1300年的历史。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哈尼梯田早已形成了“江河―森林―村寨―梯田”这样一个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它被称为中国甚至世界的奇迹。哈尼族人擅造梯田,他们很好地利用了居住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文化。哈尼梯田分布十分广泛,在云南省红河、普洱、玉溪等州市均有分布,范围涵盖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10多个县份,面积近7万公顷。元江两岸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多达百级,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像彩色的阶梯伸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依山势地形而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宽则开垦大田,坡陡地窄则开垦小田,甚至在一些细小的石缝中也开垦出了梯田,因此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小。哈尼梯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1000多年的梯田开垦史和管理史,也很好地展示了围绕梯田所形成的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哈尼族梯田文化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
  水渠是梯田耕作和村寨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水渠随山势回环,随梯田和村寨人口的增加而延伸。大水渠下会修无数小水沟,在梯田成群的山坡上,水渠、水沟犹如人体的血脉,形成沟渠纵横的灌溉网络,是功能强大的水循环系统。一般的水渠长达数公里,有些水渠则穿过几个村寨甚至不同的县界,长达几十公里。渠水引自深山的溪流,围山绕坡,穿村过寨,遇到不易打通的地方,人们就用凿空的竹子或木头架桥引水前行。如果遇到实在绕不开的岩石,哈尼人会在岩石上堆放大量的干柴,点燃干柴将石头烧红,随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在石头上,这样岩石就会炸开来。积沙田是梯田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位于每片梯田的进水口处,其功能是沉积随渠水流来的泥沙。积沙田一般不用来种植作物,到一定时间就要把积沙挖出来,堆放到荒地上。哈尼人在易发山洪地段的梯田周围修建防洪沟,目的是防止大量洪水涌入田里,冲毁梯田。哈尼人为在田间劳作之后休息、纳凉、避雨之便,在田间搭建了田棚。秋收时,哈尼人还用田棚暂时存放收割的稻子。田棚也被用于关牲畜。
  哈尼人的村寨多建于山峦环合、古木环抱的山坡地上,水源充足,村寨下边连着梯田。在选定寨址之前,人们就必须要考虑这块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可以发展成多大规模的寨子。哈尼山寨一般的规模为40~100户。人口发展后,一部分人就从寨子里分离出来,重新选地方建寨,然后按同样的模式建新寨,并开辟出新梯田。就居住而言,哈尼族更倾向于选择半山的向阳坡建造房屋,最典型的哈尼民居就是蘑菇房了,因其四斜面草顶从远处看形状似蘑菇而得名。红河州的元阳、绿春等县的哈尼族人多住蘑菇房。蘑菇房多为土木结构二层或三层楼房,屋顶用茅草或瓦片铺盖而成。三层楼房的下层用来养牲畜,第二层供人居住,第三层则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这样的房屋建造习惯同样也是为适应梯田农耕生产习惯而形成的。因为居住在半山,在管理梯田的作物时比较省时省力,也便于把村寨的肥水顺沟渠送入到梯田中。
  梯田的设计使得现代机械无法作业,因而哈尼人仍然是采用牛耕法犁地耙田,农家肥是作物生长的主要肥料来源。每到需要施肥时,人们会先将能够通往自家水田的水渠中的其他人家的进水口堵上,接着将稀释好的农家肥倒入水渠中,肥水就可以直达自家的梯田。水在农业生产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然,哈尼梯田也不例外。水是梯田农业的生命线,哈尼人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民约水规“水木刻”。这是根据各家的利益和梯田规模设置的画有不同刻度的横木,放置在各家田地的入水口,随着渠水的自然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量。这是一种十分合理又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手段,在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分供水的同时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在分水这天,每家每户都要派出一个人参与水量调配的协商并带上食材,中午就在田间开火做饭。值得一提的是,刻木分水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
  哈尼人的饮食习惯也和梯田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哈尼族的主食是大米,大米又分为糯米、红米、紫米以及普通的稻米等种类,而玉米、荞麦、小麦等则是哈尼人的辅食。就哈尼人的菜材来看,他们的许多菜肴来源于梯田。梯田内常年有水,人们在里面放养鲤鱼,这种鱼被称为“梯田鱼”。鲤鱼在插秧后放入,到水稻季时取来食用,吃不完就捉起来重新放入秧田中,到要食用时再去秧田里捉。人们也充分利用了梯田的田埂和田旁边的水渠,哈尼族人会在田埂上种植作物,大多数为黄豆,有时也会种上野生芋头用来喂猪。他们还会去采集那些生长在梯田内和田埂上的各种野生植物为食,如水芹菜、鱼腥草、车前草、蕨菜、苦麻菜等,这些都是经常能在哈尼人的餐桌上见到的菜。
  哈尼人认为“万物有灵”,他们信仰多神崇拜。灵魂、鬼和神是其多神信仰的三个主要对象,一切宗教崇拜活动都是围绕这三者展开的。而所有的崇拜活动都是为了人畜平安健康、粮食丰产丰收而进行的。哈尼人一年中的节日均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每一个节日都在农业生产的特定时间进行,比如插秧时、丰收时。譬如,在农历二月,哈尼族过“昂玛突节”,也就是祭寨神,这是哈尼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哈尼村寨都有一片“龙树林”,其中最茂盛的一棵树就是龙神,象征着“寨神”。祭祀活动在农历二月属龙日由咪谷(主祭)主持举行,祭祀活动通常为三天,为的是祈求神灵的保护和稻谷的丰收。苦扎扎,又称“六月节”,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在六月节的最后一天,各家要点火把进行驱邪活动,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而扎勒特,即哈尼十月年。十月是哈尼族的岁首,也是丰收的季节。为庆祝丰收,人们会在十月年进行两项大型活动,一个是荡秋千,另一个则是举行全寨的长街宴。
  其实哈尼梯田本身就是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哈尼梯田一般分布在半山腰以下,半山腰至山顶大多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山脚江河之水受热蒸发上升之后,在山腰和高山区形成云雾,最后凝聚为雨水降落,通过山区森林的过滤、贮藏,再汇集为常年涓涓流淌的溪流和瀑布,为梯田的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哈尼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开挖水沟、引水入渠、灌溉梯田,同时供日常生活使用。梯田里面的水层层向下,回归江河,在此过程中升空降雨,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天然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沿坡面流经森林、村寨和梯田。得益于森林的水净化功能,加之梯田修成的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从而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这样的生态系统也具有自净功能,哈尼人生产生活的污水、垃圾粪便被截留在了梯田中,这样不仅增加了梯田的肥力,还减少了人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哈尼族梯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典范。梯田是哈尼人的生活中心和重心,是哈尼人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产物,是哈尼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哈尼梯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人类和自然两个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看起来有些难以调和的部分。哈尼族作为一个新型的山区稻作农耕民族,崇拜自然神,也崇拜抽象的神灵。他们认为神能降福于人,也会带给人灾祸。哈尼人也相信在其生活的山水间存在着很多神灵并居住于此地,是在接受着神灵的眷顾,换句话说,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生活的。要更好地理解梯田、了解梯田文化,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哈尼族这个民族,包括他们的信仰、态度和生活习惯,因为正是这些东西造就了美丽磅礴的梯田。
  参考文献
  [1]《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505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