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典故类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今诗文里有不少的典故。所谓典故,修订本《辞海》、《辞源》都解释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盖文章之外”的“事类”,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典故言简意赅,言有所指,或言约意丰,意在言外,起到“明理征义”、借古喻今之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典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类。
  事典和语典 古今论用典的文章大多把典故分成事典和语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道古语以剀今。”“取古事以托喻。”本文“事典”和“语典”,大凡相当于刘勰说的“人事”、“成辞”,黄侃说的“古事”、“古语”。
  事典:来自古代的寓言,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等。例如:
  ①江淹《别赋》:“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②张衡《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
  例①“瑶草”即草。典出《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里,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别赋》注引《高唐赋》曰:“我帝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袁珂称此为“草神话”。后世借代香草,又喻少妇、美女。例②“随珠”同“隋珠”,古代传说的明珠。典出《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高诱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这是古代的传说。张衡赋引用“随珠”借代“明月大珠”。
  语典:来自古籍中的词语等,但不同于一般的词语,大多意在言外。例如:
  ①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②陈毅《为苏南摩擦答某君》:“江南抗战地,准为万夫雄,游击三肱折,摩擦一丘同。”
  ③宁调元《燕京杂诗六首》之三:“当时汾水楼船意,风起云飞尽感吁。”例①“凌波”又作“陵波”,语出曹植《洛神赋》:“陵波微步,罗袜生尘。”“陵波微步”是说洛神轻步行走在水波上。贺铸词“凌波”是取“微步”之意。知其典,联想洛神“体迅飞凫,飘急若神”,诗意无穷。后“凌波”多形容女子步履轻盈。例②“三肱折”。语出《左传・鲁定公十三年》:“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左传选》徐中舒注“三折肱,折肱喻失败,三言其多,言失败的经验多则成良医”陈毅诗用此典,是说游击战的经验丰富。例③“汾水楼船”和“风起云飞”,出自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自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兮济汾河,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舡”同船。宁调元诗剪裁汉武帝《秋风辞》语,融化在自己的诗中,暗取汉武帝诗中触景伤感之意。
  熟典和僻典 何为熟典,何为僻典,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很难用一个尺度划开。周振甫在《文章例话・引用》中说,“引用分生熟”,“生熟就是用冷僻的典故(为一般人不熟悉的)和用一般人熟悉的典故”。据周振甫的说法“冷僻典故”即僻典“为一般人不熟悉的”典故,熟典是“一般人熟悉的典故”。下面借用古今专家学者对某些典故的评定来说明问题。
  丘迟《与陈伯之书》:“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木苦矢东来……”周振甫在《文章例话・引用》中认为:“‘廉公之思赵将’两句……一般来说该是熟典。”又说:“白环,李善注:‘《世本》曰:“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佩。”’这就比较生僻。”
  “正用此时”来自《后汉书・刘玄传》:“韩夫人尤嗜酒,每侍饮,见常侍奏书,辄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起,抵破书案。”钱钟书《管锥篇・李斯列传》说:“韩夫人语经黄庭坚《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第二首运用:‘北岭山矾取次开,清风正用此时来。’遂成江西社里人烂熟之典。”又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晏殊尝进牡丹诗,表云:‘布在密清之囿。’‘密清’二字,人多不晓,盖用《东京赋》中语‘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明典和暗典 钱钟书《管锥篇・李斯列传》:“典实‘生’‘熟’而外,犹判‘明’‘暗’异宜焉。”诗文中能看出的典故为明典,反之为暗典。
  明典:一般是熟典,或者诗文中明示作者名等,有时从字面上也能看出。例如:
  ①韩愈《答李翊书》:“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②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虽隙驷小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
  例①“门墙而不入于其官”典出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韩愈化用此语,意在其下二句,“不得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谦言没有学问,此是明典。读者倘若不知,见“孔子”也能知道此处在用典。
  例②“隙驷”出于《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喻时间迅速过去。周振甫《文章例话・引用》说:“从字面看‘隙驷’是用典,即明典。”
  诗文中常见的是暗典,如韩愈《答刘正夫书》所说:“师其意,不师其辞。”又如《颜氏家训・文章第九》邢邵所说:“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例如:
  ①杜甫《禹庙》:“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②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例①“荒庭”二句,钱谦益注:“孙华老云:‘橘柚锡贡,驱龙蛇,皆禹之事。’”胡应麟评论道:“然不作用事看,则古庙之荒凉,画壁之飞动,亦更无人可著语。”又说,此乃杜甫“用事入化处”“千古绝技”。(《诗薮・内编》)例②“当年万里觅封侯”,不作典故解,也言顺意通,因此不容易看出“觅封侯”是典故。此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少有鸿志,曾辍学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陆游用“觅封侯”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自然地融化在词语里,又“了无痕迹”,可谓暗典妙用。
  人名典和书名典 古今诗文中还常引用古人名、篇名和称呼等指代历史故事,或暗取诗文的语义。胡震亨《唐音癸签・用事》说:“国号,国姓”,“事无不可使,只巧匠耳。”因此,诗文中引用的古人名、篇名、称呼等借此说彼,也应看作典故。为和上述典类名称相应,于此姑且称为“人名典”和“书名典”。
  人名典:诗文中引用的古人名或称呼等。例如:
  ①屈原《离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②陈毅《“七七”五周年感怀》:“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箕豆炊。”
  例①彭咸,相传为殷时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屈原借用“彭咸”名,暗言楚怀王昏聩,不昕己谏,愿“从古人于地下耳”。例②“儿皇”,即儿皇帝。五代后晋石敬瑭借契丹势力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皇朝,割地贡帛于契丹,并尊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陈毅用“儿皇”指代大汉奸汪精卫,痛斥汪精卫同后晋石敬瑭是一丘之貉,都是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
  书名典:诗文中引用的书名、篇名等。例如:
   ①杜牧《为人题赠》:“文园终病渴,休咏《白头吟》。”
  ②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例①《白头吟》是两汉乐府篇名。杜牧引用《白头吟》篇名是暗取“闻君有两意,赦来想诀绝”语义。例②《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给刘禅写的奏章篇名。文天祥引用《出师表》篇名,暗述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决心统一天下,“复兴汉室”,表达诗人效法“哲人”“古道”,忠于南宋,决不叛国投敌的内心。
  正典和反典 从使用方面来看,典故又有正典和反典。在诗文中出现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其原义基本不变,称之为“正典”。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上阕:“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此词作于张南轩请范南伯担任泸溪县令,范南伯“迟迟未行”之时,辛弃疾希望范南伯以国事为重出仕上任,“因作此词勉之”。“掷地刘郎玉斗刀”典出《史记・项羽本记》。原文记载:鸿门宴上刘邦脱险回霸上,令张良赠玉斗给亚父范增。亚父痛感项羽“不足与谋”,“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挂帆西子扁舟”典出《吴越春秋》等,越国谋臣范蠡施美人计,献西施于吴国,瓦解吴王斗志,最终吴灭。此后范蠡审时度势,携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归。辛弃疾在词中以范增、范蠡比范南伯,希望范南伯为国竭诚尽智。两典皆取本义,都为正典。
  反典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原来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加工改造,使其意与原义相反,即有人所说的“反其义而用之”。例如: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间鬼神。”
  “夜半前席”,“问鬼神”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原文记载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两人说话十分投机,直至半夜。文帝不自觉地在坐席上“移膝靠近贾谊”。这一记载反映汉文帝喜爱贤才。李商隐《贾生》后两句“反其义而用之”,感叹汉文帝徒劳半夜前席,不问贾谊民生大计,仅问鬼神之事,即明知贾谊有才却不用。李商隐用此反典,借古讽今,指责晚唐统治者荒于政事,不任贤才,不顾民生。
  最后还有一类典故,由于生硬用典,或引文粗心等,以致语义谬误,引文出错,在此名为误典。颜之推说“自古宏才博学,用事误者有矣。”(《颜氏家训・文章第九》)在此仅举两例。
  ①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不败由天幸”应是霍去病,非卫青,此为误典。《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骠骑将军霍去病曾远征匈奴,深入敌境,未遭挫败。并评论说:“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将)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②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五眼鸡歧山鸣风,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渭水飞熊”指代姜太公吕尚。典本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影(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将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后人将“非虎”误写为“非熊”。《宋书・符瑞志上》:“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遗汝师以佐昌……’王至于碡溪之水,吕尚钓于涯。”就是一例。后又因周文王梦见飞熊而遇太公望的传说,“非熊”又误写为“飞熊”,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一例便是,以致与原文“非虎刀面貌全非。
  以上辨析典故共十一类,若能在先前文章的基础上向前一步,已为欣然。然古今书籍浩如烟海,典故比比皆是,现有材料只是沧海一粟,拙文于此也仅“浅谈”而已。
  
  许心传,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19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