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情感性道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情感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道德情感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核心;情感动力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起点;情感体验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情绪、情感经验的积累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结果。
  关键词:情感性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
  
  一、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情感的培养
  
  情感性道德教育是与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相对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和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行为训练,也不是情感的激发,而是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道德推理以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情感性道德教育是指在道德教育中强调情感的作用,强调以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动机,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以情感体验作为道德教育方式,以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经验的积累作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就一定要诉诸情感,情感教育是从生命的内在性上支持道德教育。
  情绪、情感是整个情感性道德教育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情感是儿童道德自由生长的桥梁,只有架设了道德情感这座桥梁,道德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道路才能畅通起来。道德情感作为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情感,往往和人类的高级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如和政治、道德联系在一起。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引起的反应,它是主体内在蕴含着的归属需要和向善要求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和体验。当归属欲望和向善要求得到时,会产生愉悦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反之,会产生不安感、羞愧感和内疚感,从而激励自己去进行新的道德追求。因此,道德情感是人的内心道德世界在情感层面上的反应和表现。从另一个层面看,道德情感,由于存储在人们的习惯、风俗、礼仪规范、人际交往之中,经过千百年的熏陶感染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习惯的具体构成,成为人的文化心理要素,因而具有特别的稳定性,使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成为一种渗透到人性深处的文化观念或价值体验。
  从道德情感的发生来看,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发生在道德主体身上的情绪、情感体验,是道德主体运用内心建立的评价尺度来对道德性质的活动进行评价所引起的,所以,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活动的动机、方式以及评价;从道德情感的功能来看,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动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
  
  二、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起点――情感动力
  
  情感的动力理论认为人类认识自己以及周围世界主要是由于有机体对外界的刺激传到神经系统之后,经过情绪的调节作用,从而做出反应的过程。情绪能量理论认为,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是由情绪所产生的脑生理机制及其整个生命机体的相应反映决定的。这种能量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健康水平下,保持相对的平和,一旦机体受到威胁,生理健康水平便处于警觉状态,情绪便产生了。情绪放大器理论认为人类对外界的反应并非单纯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情绪的放大理论将潜在的需要进行放大,从而促使有机体做出应有的反应。综合所述,我们会发现每种理论对情绪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一致认为情绪是机体反映的动力系统。
  情感性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借助情绪、情感的动力系统作用,将外在于个体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发自个体内在需求的品德追求。道德教育本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一种关于品德、规范等的知识传递过程,但是由于道德教育知识本身的强制性、制约性等特点往往使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成为一种被动的习得过程。情感性道德教育,从情感动力的角度,将道德教育的实施从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角度转换到主动地接受的角度;将道德教育的传授过程转换成一种动力激发的主动需求过程。
  
  三、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情感体验
  
  道德的深层本质决定了它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脱离客体,因此德育的方式不能采取“主客体对立而分的思维方式进行”,而应该“以主客体统一的与具体情境相融合的情感体验方式”,因此“德育的过程必然要出动人的情感态度系统”,所以,“德育一定要以情感体验为中介”
  “体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之一,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没有体验,道德教育存在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就要遭到怀疑。体验将道德教育与个体的情感有机的联系起来,使个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累积极、丰富的情绪体验。
  无论是情绪认知主义还是情绪行为主义都强调情绪在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情绪本身即为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情绪属于认知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通过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在情感价值,使道德教育的过程渗透情绪性、情感性,同时使道德教育的过程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与事物或情景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使受教育者的背景经验与当前情景产生联系,从对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对新情景的解释、评价,从而产生对自己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所以体验的情景可以不必是现实的情景,在想象中体验,这往往成为情感性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体验中,教育者从对情境的解读中更能真切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通过情绪、情感的感染以及共鸣作用,受教育者会产生感激、同情、热爱、宽容等基本道德情感,受教育者感情越丰富、鲜活、独特,越容易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体验不仅仅使道德过程更加鲜活,更重要的是丰富了道德情感的内容。因此,情感性道德经验既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实践体验。
  
  四、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结果――情绪、情感经验的积累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结果就在于道德情绪经验的积累。道德情感经验越是丰富,情感性道德教育的任务越容易实现。情绪是有记忆的,情绪记忆是记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是指对曾经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可保存在记忆中。情绪记忆所保持的是人们体验过的情感。有时记忆的具体内容忘了,但它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和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情绪记忆可能是积极愉快的体验、也可能是消极不愉快的体验。积极的情绪记忆会使人变得乐观、豁达、性情开朗、勇敢自信,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则会给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情绪记忆对人来讲具有动机作用: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可以激励人的行动;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记忆可以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情感性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良性的情绪的记忆,形成对事物、对人良好的道德情绪经验。随着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受教育者渐渐形成了一个得以理解世界的情绪经验场,在这个场的影响力下,受教育者得以认识这个世界也得以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在这种积极的情绪经验中,也促使个体更容易倾向于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从而更加巩固了已有的道德情绪和经验。积极、稳固的道德情绪经验反过来又会容易使人激起对道德行动追求的渴望。因此,受教育者形成的道德情绪经验一方面奠定了接受道德情感教育培养的基础,另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情绪、道德情感的过程。
  情感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它通过情感的介入,使道德教育成为真正能够抵达人心灵深处的教育。随着道德认知主义的局限,情感性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2]转自[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8 .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50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