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网络成瘾现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尽早发现网瘾高危人群,是防控网瘾的关键。对564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网瘾倾向者占总调查对象的14.7%,其中以轻度成瘾为主;网瘾组在网络通信、游戏、网龄、每天上网时间、网友中陌生人比例等网络行为习惯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数据显示,网瘾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4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建立以寝室预警为主的初级干预系统,引导大学生健康地娱乐,消除网瘾高危因素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是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成瘾 大学生 网络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014-02
  
  互联网虽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若使用不当,也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许多人沉迷在网络世界里,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在现实和虚拟中矛盾彷徨,俗称“网痴”。“网络成瘾症”(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对网络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而成瘾。网瘾患者有四个明显特点:(1)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2)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4)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损害。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正在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上网过度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心理健康,网络成瘾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不良的网络行为习惯则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的行为习惯总是在特定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因此,了解网瘾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大学生网瘾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显得尤为迫切。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于2011年3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随机对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64份,无效问卷36份。
  2.研究方法
  采用由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下面三个问卷组成的调查表对被试者施测:(1)Dr. Kimberly. S. Young 所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 IAII),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目有6种选择,赋值0~5分。根据总分判定调查对象是否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的程度。31~49分为轻度网络成瘾或有网络成瘾倾向,50~79分为中度网络成瘾,80~100分为严重网络成瘾或重度网络成瘾;(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表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比较广泛的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3)自编网络行为习惯调查表,项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发布的《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的内容,并结合前期调查及专家访谈对网络行为的理解进行选编题目。
  二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本次抽样中,按照IAII 的评分标准,筛查出网瘾大学生83人,占总样本量的14.7%,其中轻度成瘾者占总样本的11.5%(65/564),中度成瘾者占2.5%(14/564),重度成瘾者0.7%(4/564)。在调查对象中,网瘾大学生比例接近我国城市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的比例(15.6%)(《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
  2.网络行为习惯的对比分析
  网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比较。将调查对象按是否为网络成瘾者分为网瘾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上网的主要目的显示,网瘾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网络通信、网络游戏、休闲和学习;对照组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网络通信、休闲、学习和游戏。网瘾组中上网以网络通信和网络游戏为目的者占73.3%,明显大于对照组53%(见表1)。
  网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上网习惯比较。由表2可知,在上网习惯上,网瘾组与对照组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日均上网时间,对照组平均为1.83小时,而网瘾组为2.97小时;网龄,对照组平均值为4.23年,网瘾组为4.81年;网友中陌生人的比例,将该数据进行等级编秩后进行分析显示,网瘾组网友中陌生人的比例为1.81高于对照组的1.41。可见,网瘾大学生的上网时间、网龄往往较长,网友中的陌生人也较多。研究表明,上网时间和网龄是形成网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通过网络与陌生人交流比较放松,偶尔可以宣泄一下情绪,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这种交友方式会降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增大上当受骗的风险,淡化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约束,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
  3.网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显示,网瘾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4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这个结果与吴汉荣等指出的存在人际关系障碍及抑郁和焦虑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依赖网络宣泄压力,舒缓焦虑,也更容易网络成瘾比较一致。
  三 结论与建议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制如同烟瘾、酒瘾一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因此,尽早干预不良网络行为,是预防网瘾的关键。
  1.建立以寝室预警为基础的初级干预系统
  大学生多在寝室上网,也较熟悉室友的网络行为习惯,建立寝室初级干预系统,制定由寝室长负责,同学间相互监督的网络行为管理制度,及时提醒或干预不适当的上网行为,将网瘾倾向扼杀在萌芽期。
  2.丰富校园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健康娱乐
  大学生上网多热衷于使用网络的娱乐服务功能,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通过网络找寻娱乐的偏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课后文娱活动的匮乏。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收获友谊,学会在校园活动中享受快乐。
  3.消除网瘾高危因素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
  尽管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际适应不良,易焦虑,有强迫症状和自制力差是大学生网瘾的危险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适应社会的敏感期和转折期,对环境的易感性较强,若自我调适能力不足,容易以沉迷于网络世界为应对问题的手段,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针对适应能力训练、人际沟通技巧、焦虑自我调适等专项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特别是对寝室预警系统筛选出的学生,应在心理测评的基础上给予适宜的辅导。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成瘾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95~226
  [2]谢念湘.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探析[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4):270~272
  [3]刘连龙、胡明利.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C型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370~372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www.cnnic.net.cn,2010.7
  [5]吴汉荣、朱克京等.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11):1363~1364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67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