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校园非肢体霸凌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小学校园非肢体霸凌的现状及其与小学生承受的压力和身心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从小学生个人、家长以及老师层面为避免小学校园的非肢体霸凌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校园;非肢体霸凌;身心健康状况;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60-02
  一、问题提出
  校园欺凌也称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从上世纪起便引起了社会关注和学者的广泛探讨。Olweus将校园霸凌定义为在校园范围内,学生个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受到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伤害行为。它强调霸凌与被霸凌者双方在物质、权利、地位等的非均衡性,其对两者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2016年国务院教务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将校园霸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
  校园霸凌的类型复杂多样,除了肢体霸凌之外,谩骂、指责等言语霸凌以及排斥、孤立、离间等关系霸凌和性霸凌等非肢体霸凌也是校园霸凌中常见的类型。《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也属于校园霸凌行为。随着网络通讯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校园中还出现了网络霸凌,这通常是肢体霸凌的前期阶段。在校园霸凌所造成的影响方面,Olweus和其他国外学者在此前的研究中指出校园霸凌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孤独沮丧以及不快乐等情况。
  有暴力倾向的校园肢体霸凌,容易被察觉并采取相关措施来防范和治理,但非肢体霸凌却容易被人忽视。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校园非肢体霸凌,本文将研究小学生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时的压力和身心健康现状,分析不同情况下小学生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的差异,同时研究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鉴于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读写和理解能力限制,抽取珠海市五所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58份,有效问卷529份,有效率达94%。问卷分为校园非肢体霸凌现状调查、压力来源调查、身心健康状况调查以及应对措施调查四个部分,分别调查被同学排斥、散播谣言、取花名、嘲笑和责备等的状况;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的频率;压力来源以及其与遭受非肢体霸凌是否有相关性;在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后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的频率。调查后采用SPSS、EXCEL作为辅助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小学生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状况
  小学生在校园遭受非肢体霸凌频率的平均值为0.5080。其中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4,标准误为0.55926。“被人取花名”的情况最容易出现,占比达到了14.8%,其次是“同学散播关于我的负面谣言”(8.5%)。其中46.7%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因为以上问题感到不开心”。小学生校园非肢体霸凌发生的频率较低,但形式多样,取花名、散播谣言、排斥嘲笑、故意破坏等均有涉及。
  (二)小学生的压力和身心健康状况
  在常见压力来源当中,有10.6%的小学生认为“自由/玩乐时间太少”是经常让其感到压力。其次是“学业成绩未如理想”(10%)以及功課太多(6.8%)。因与同学冲突而经常感到压力的小学生占比为2.1%。在所有受访小学生中,有7%的人感到有压力。身心状况方面,100%受访小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分数均低于65分这个临床临界点,处于没有或轻微焦虑抑郁状态。
  虽然小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状况未达临床临界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校园非肢体霸凌可能会造成的大部分小学生的轻微抑郁焦虑。调查数据显示,有46.7%的小学生在遭到校园非肢体霸凌后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香港小童群益会的儿童焦虑情绪状况报告称,34.5%家长认为其子女出现焦虑情绪,其中0.4%的子女被确诊换上焦虑症。同时有研究指出,三分之二的儿童的轻微抑郁焦状况会持续到成年,且可能患上易复发的严重焦虑症。所以仍需及时预防和疏导小学生的轻微抑郁焦虑以防其进一步恶化。
  (三)小学生采取的应对校园非肢体霸凌的措施
  小学生在面对校园非肢体霸凌时,“与朋友谈自己担心的问题”(18.6%)是其最常采取的应对措施,其次是与父母或亲人交谈(15.3%)或者寻找宣泄的方法(11.11%)。向老师、辅导员或社工等专业人士求助的小学生人数只占到5.5%。其余的措施,不去理会问题以及在网上寻求帮助分别占比7.4%和4.5%。小学生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比较单一和局限。因为对一部分小学生来说,面对老师会使其经常感到压力,自然不敢或不愿同老师交流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心理辅导、社工帮助等还未能覆盖各个学校的各个学生,以致很多学生对这种疏导途径并不了解,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应对措施。
  (四)小学生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维度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校园非肢体霸凌情况和抑郁焦虑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T检验的显著性可知,压力程度不同的小学生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的情况有显著差异(**P<0.1)。同学冲突并不在小学生压力来源中占比最大,但仍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也是与小学生遭遇非肢体霸凌情况相关的因素之一。将性别、年龄和校园非肢体霸凌情况的关系分别进行T检验后发现,小学生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的T检验水平均不显著。可见不同性别、年龄的小学生在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的情况中并无差异。同时据独生与否和校园非肢体霸凌情况的关系进行的T检验显示,独生与否对小学生遭受校园非肢体情况也并无显著影响。
  四、建议
  (一)学生个人角度
  学生在面对同学冲突时会经常感到压力,往往与学生不善社交,社交能力缺乏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学生个人应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多表达自己及肯定自我,多参加拔河、篮球、足球等团队协作性较强的运动,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团队协助能力和冲突管理能力,并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尝试合理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二)父母的角度
  父母可以适度邀请其他孩子来家中做客,让孩子们一起画画、读故事或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游戏等,从游戏与互动中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协助和共情能力,同时穿插校园非肢体霸凌相关知识的讲解,以预防孩子产生校园非肢体霸凌的倾向以及降低孩子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的可能性。因为压力和抑郁焦虑与遭受校园非肢体霸凌情况都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所以父母需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压力疏导与释放的训练。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如让孩子学习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接触大自然、看电影、听音乐剧等,来分散孩子对某一压力源的敏感程度,从而降低压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同时父母应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休息以及社交的时间,以防孩子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还应留心观察儿童情绪变化和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困扰。因为校园非肢体霸凌本身有隐秘性,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其很容易被扣上小孩子“玩闹”的帽子而被忽视,所以父母应着重观察孩子是否有出现经常哭闹,惧怕离家,易怒,易紧张或睡眠障碍,生活飲食习惯变化等典型孩子焦虑情形,并与孩子沟通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并及时和校方联系,若发现孩子存在被校园非肢体霸凌的情况,要及时联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介入。
  (三)老师的角度
  在预防层面,老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校园非肢体霸凌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性宣传。应以每学期为单位开展校园霸凌日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校园非肢体霸凌的危害性。比如,老师可通过开展专题学习与校园情景剧相结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室但其实际使用率却较低,心理老师也存在和任课老师、班主任之间关系割裂的状况,而小学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能力去察觉和判断自身的情况。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老师和各科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由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老师及时将有被霸凌可能性的孩子信息提供给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建立心理档案并定期走访,长期跟踪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Olweus,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M].Washington DC:Hemisphere,1978.
  [2]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
  [3]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EB/OL].(2016-05-09)[2016-0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