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点导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点赏析
  
   最朴素的谎言造就了最凄美的生命奇迹。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惨烈的故事,是作家精心构思创作出来的、扣人心弦的一篇小说。然而,文章本天成,生活铸文章。开篇第一句容不得我们的思绪产生任何遐想。
   初读此文,让读者有一种揪心之感,耳边总会传来那同生命赛跑的急促秒针声。仅能维持3个小时,最多3个半小时。可在矿难发生7个小时之后,营救人员惊奇地发现还有五个人幸存。是什么使这样的奇迹得以创造?是什么使幸存者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为什么唯有戴表人死去?若前两个问题尚能让我们较轻易地回答。那就是戴表人发现自己成了死神脚步的通报者,因为“每听到一次报时,大家的心里就增加一份绝望”而擅自决定把时间拉长,将本已过去两个小时的时间说成一个小时,末了一次过去了四个小时,他才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吐出“又过一个钟头了”。与死神抗争的压力与担子全部落在自己的身上,他选择用谎言使得其余的人心存更多活着的希望与信念,从而激发与延长了别人生命的潜能。这是一个多么朴素而伟大的谎言啊!
   为什么戴表人成为唯一死去的人呢?是他多说的那几句报时的话而导致氧气最先断绝的吗?可能是。是戴表人活的信念不够强烈或者体力就不如另外五人强壮吗?也可能是,但更多的应该不是。其实,5位幸存者的存活,除了靠他们的智慧和生存的希望与信念外,还因为他们并没有直接与时间接触,心理上相对减少了一份压力。而戴表人就是因为紧张于那时间的流逝,直面于死神召唤,让他无法再产生如此强烈的生活信念,并且他此时也无法理解同伴是沉默还是已经咽气。在我们真心赞美戴表人的无私与伟大时,又不得不为戴表人而扼腕叹息。
   这是一篇忠实于生活的文章,基本没有什么技巧,这其实正是写作的本源。尽管如此,本文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作者采用的许多短句,有时一句话就是一段,给人以紧张飞快之感。
   全文虽采用普通的时间顺序来记叙,但始终都充满着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交待故事的结局。“井下的空气还能维持3个小时,最多3个半小时”,“外面的人必须重新打眼钻井才能救出他们,而这项工程在3个半小时之内绝不可能完成”,两者形成了矛盾冲突,也为下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让读者从开始就为矿工们的命运捏了把汗。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工们在寻求一切可以延长生命的办法后,面对着黑暗,又无法再有过多的对话。作者开始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矿工们对时间的感受,“1分钟就像1个小时那样难熬”,“每听到一次报时,大家的心里就增加一份绝望”,“他们都在心里计算着自己还有多少时间”,把矿工们此时垂死的状态残酷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甚至使读者产生窒息的感觉。这种感受也更好地烘托出戴表人擅自延长时间,维持同伴的求生意志以挽救同伴的伟大而又朴素的品性。
   这篇文章不禁让我们深思,其结尾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难道仅仅用“生命的奇迹”来概括就能终止我们的思考吗?
  
  难点指津
  
   《矿难中的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颗恒星,闪耀着在危难中那种人性的光辉。没有深奥的说理,没有刻意的编造。但有个别地方还是难以理解的。
   如戴表人的谎言为什么没有让其他矿工们怀疑?这一点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其实原因就是在这种充满渴望的等待中,人本身就会产生漫长的感觉,“在他们看来,1分钟就像1个小时那样难熬。似乎过了一天的时间,这个戴表的人才低声说:‘过一个钟头了。’”就是这种真实的错觉才有了认可这种谎言的可能性。
   再如,戴表人的心理活动并没有刻画出来,但是戴表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呢?除了求生的欲望还会有什么其他想法呢?我们读者就要走进戴表人的内心,感受他那复杂的心理世界,感受他的真实想法。生命、家人、同伴等等都会在他的心中缠绕,还有直面时间所带来的折磨。
  
  考点训练
  
   1.试说说“四周似乎越来越黑暗,时间似乎越来越缓慢,呼吸似乎越来越艰难。”在文中的作用。
   2.在快接近第二个钟头时,戴表人会有哪些心理活动?试写不少于100字的心理活动。
  
   附:参考答案
   1.在结构来说有推进事情进一步发展的发用。从内容上看,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预示着每个人的生命快到了最后的时刻。也越发突出戴表人为了他人的生命而更多地延缓了报时的时间。
   2.请参照难点指津中的第二个难点,发挥想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8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