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堂“变”出生机和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活力,缺乏生趣,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使得学生一会儿呆若木鸡,一会儿又如惊弓之鸟。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的教师缺乏善变的创新精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有句话讲“趣从变中来”,是说事物的生趣是从其不断变化中显现出来的。我看,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在变中求生存、求情趣、求发展。
  其实,把课堂变换一下形式,语文课真的很有趣。
  《桃花源记》是一个传统篇目。传统教法几乎都是由教师讲解字句,再由教师或学生翻译,最后要求学生一背了之。可以说多少年来,无数教师都是这么上的。课是结束了,课文也上完了。学生学过之后,除了能机械地记一些字词和语段外,别无所获。时间一长,他们就没有什么印象了,根本没留下一点人文性的东西。这篇课文倒不是没有其它方法能让课堂更生动些,更有趣些;也不是我们教师没有能力把课堂上得更生动些,更有趣些,而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或想着法子让课堂更生动些,更有趣些。
  我在教此课时,尝试着将其设计成了一堂导游课,那课堂氛围,那课堂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告诉学生:《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之眼、之耳、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山水美景图,确实令人向往。现在我们来两个假定,假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且对外开放了,我们已组团正必致勃勃地前往观看;又假定你是一位旅行社的导游,现请你为我们作向导。要求大家尽量说得生动些、形象些、实用些、还要有趣味些。我们进一步指导学生:①你可以作为故事给“游客”讲述:②你可以边“导游”边讲解;③你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变换句序;④你可以引入新的传说……总之,在不脱离课本、不违背课本的前提下,你可以“随心所欲”。
  这课堂的设计,既突出一个“活”字,借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一个“新”字,以此展示学生的创造才能。可以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见课堂上,同学们一会儿潜心品味课文.精心设计自己的导游词;一会儿又争先恐后地抢夺“导游”权,想一展自己的导游才华,一会儿又凝神静听其他同学们的精彩解说;一会儿又激烈争论,互相指暇……整个课堂氛围热烈而又节制,活泼而又有分寸。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课堂效果,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一、提出了“导游课”这一全新概念
  这一崭新课型的提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一旦有个新事物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极大的努力去关注此事。学生上够了平时的讲讲问问的语文课,全新概念的导游课无疑似一股清泉流入久已干涸的心田,自然会使他们的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这样,他们的兴致就来了,热情也来了,这就为他们真正融入课堂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二、宽松、自由、自主的环境及恰当的引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欲望
  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每个人都有创造欲望。人的创造潜能、创造欲望,只有在较为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当中,才能有尽情的发挥、尽情的展现的可能。本节课的题目设计以及提示无不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也无不给了学生自由驰骋、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无不给了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正因此,学生才有了那么令人惊异的表现,才有了那么多令人折服的创造。
  三、学生固有的表现欲又浓厚了课堂竞争氛围
  学生固有的表现欲在合适的环境里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你争我抢的情形,一方面是学生争强好胜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思维积极、灵性闪耀的表现,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正是积极创造的外化。正因此,这种积极的竞争局面又促使学生创造并进一步出新出奇。反过来,这种层出不穷的新奇创造又促进了学生竞争更加激烈,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氛围更加浓烈。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我们课堂所需要的,也正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所久久期盼的。
  可见,这么简单的一变,语文课堂就变出了生趣,变出了精彩,变出了创造。
  能够通过变换一种形式就能上出极有生趣极有魅力的课文,岂止《桃花源记》一文呢?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如:《皇帝的新装》、《安塞腰鼓》、《春》、《范进中举》、《木兰诗》等,哪一篇不能通过变换一种形式让它更有意境、更有滋味?应该怎样变换课堂形式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是改编。改编的实质是两种文体的互换,它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语文活动。①将记叙文、小说等改编为话剧、小品,如:《范进中举》等;②将诗词、散文绘成图画,如:《观沧海》、《如梦令》、《春》、《济南的冬天》等;③将议论文改为演讲稿,如:《纪念白求恩》、《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④将说明文、文言文改为散文,如《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改编是活跃语文课堂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大家不妨试一试。
  其次是师生换位。主要是指某些课或课的某些部分让学生来讲授,教师并作适当的指导。
  第三是现场演练。有些课的内容是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练的。如辩论、演讲、解说词以及各种语文活动等。我们将这些内容真接搬入或稍加变化,都能使学生、课堂很好的活跃起来。
  第四是扩读。扩读主受是为配合课文而进行的扩大范围的阅读,包括作者介绍、背景情况、作者与之相关的谈话或活动、与课文相关的情节或故事、其他人与本文相关的言论或与本文的情节主题等相似的文章等等。学生在预习时如果能做这方面的准备,上课时无疑是充满生机和情趣的。
  变换课堂形式当然还有很多种,上述四种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想,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善于思索,我们都能找到深受学生欢迎且倍增效果的授课方式,都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85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