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裕东

  【摘 要】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极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配合,协同努力。本文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及特点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方面对策。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大多是文盲、半文盲,难以全面担负照看孩子的重任。这些孩子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独的花朵”。他们因家庭关爱和教育环节的缺失,造成身心发育的不健康,还有隔代教育带来的人格发展的严重缺陷,有的甚至造成心理障碍,贻害终生。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基本现状:留守儿童比例较高
  本文以嵊州市下王镇为例,那里地处偏僻山区,全镇下辖19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34万,其中劳动力人口7814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口约为5000人),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养儿女读书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该镇中心小学最近两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校学生467人,其中“留守学生”31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67.9%;父母双方一人外出打工的有11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5%;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有20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2.8%;父母常年(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的有255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7.3%;父母短期(半年以下)外出打工的有41人,占全校总人数的16.3%。2010年该校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较2009年又有所增长。这些孩子在父母外出之后,绝大部分孩子都和爷爷奶奶生活一起,而爷爷奶奶又普遍感到隔代抚养力不从心,难以担负起教育和监护的责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特征
  1. 学习有困难。由于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由于大量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因此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强化,部分留守儿童回家后甚至完全忘记了教师的要求。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无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孩子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调查显示,在所有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占了60%以上。
  2. 道德有偏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正是这种有缺失的教育,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比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问题。调查显示,“73.6%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更难调教”。这些孩子难调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情感上与老师和社会所倡导的优良的思想道德相抵触。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少父母在道德行为方面的严格要求和部分监护人的娇惯和放纵,往往怕苦怕累、贪图安逸,这使得艰苦锻炼、积极向上的品性得不到发展。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爱撒谎、小偷小摸、骂人;乱花钱,不知道勤俭节约;喜欢惹事,打架斗殴;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抽烟、赌博等。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在校思想品德表现在中等及以下的占留守学生总数的30%以上。
  3. 心理有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漠、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寄养儿童与隔代教养儿童在人格上更为敏感多疑。调查显示,50%的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心里感到难受;15%的儿童感到孤单无助被抛弃;60%的儿童苦闷与不快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80%的儿童有心理话和同学或朋友述说;90%的监护人表示“从不与儿童谈心”“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有5%的儿童有烦恼才和监护人述说。
  4. 安全隐患多。由于是在农村,经过学校的路段一般并没有明显的提示车辆减速行驶的标志,更不用说设立交通亭,池塘、水库、河流、石灰坑等处几乎都没有设置警示牌和水深的数据牌等。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离开学校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这其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出安全事故。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也关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尤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一)家庭要努力履行其职责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不良人格特质、行为问题、学业不良相关,且后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最好留一人在家,以维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一次。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家长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监护人经常性地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让家长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农村中小学要抓住布局调整的良好机会,大力发展和建设寄宿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远和家人无暇照顾的困难。
  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延伸。下王镇中心小学在几年前就根据留守儿童比较多的现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留守儿童为抓手进行养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机制,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成立爱心基金会,为留守儿童找“代理家长”,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和感恩教育,并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学校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守法。
  (三)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极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配合,协同努力。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更加切实地担负起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政府要科学规划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学校设施投入必须纳入经费预算,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将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员、服务员、心理咨询员列为学校工作人员的正式编制,保证他们的收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住宿费后,财政应给予寄宿制学校一定补助。二是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如各级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通过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村级组织要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有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虽然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但受人员、经费等原因制约,关爱活动难以展开,政府应给予扶持,依托农村村委、党员活动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有文化的老人和妇女的作用,让他们参与管理,让留守儿童在双休日、暑寒假期间有学习、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 谢妮,申健强,陈华聪.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金舒.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 周林,青永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4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