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语义认知建构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秀平

  【摘要】对于以语言转换为研究内容的翻译研究来说,翻译的建构主义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客观主义翻译观中语言形式的束缚,避免了主观主义翻译观中译者的完全开放性地解读;把认知语言学中共性认知范畴理论应用到建构主义翻译研究中增加了其心理现实性,使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普适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观;传统翻译观;认知语言学
  
  在翻译研究中,不同翻译理论对译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翻译的客观主义把翻译看作是源文本完全确定的文本意义被译入语文本表征的过程;而翻译的主观主义则认为翻译是译者对完全开放的意义的解读;翻译的建构主义存在于以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两个端点的连续体中,提倡在译者的创造性和源文本的客观意义之间建立某种平衡。
  本文以哲学和心理学视角的建构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认知语言学,尝试解释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同时证实翻译认知建构观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传统翻译观
  1.客观主义翻译观。客观主义把翻译过程看作是译者对源文本完全确定的文本意义的传达,文本意义完全包含在原文本中,由译者提取并传递。
  对等翻译理论是典型的客观主义翻译观,它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对比方法系统地把源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不同具体方面进行对比,把代表指称意义、抽象概念和逻辑关系的符号意义进行移植,把翻译过程看作是源语言的文本表征被目标语言的文本表征所代替的过程,力图使源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形式对等和指称对等。形式对等和指称对等忽视了翻译的上下文语境,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通过对句法特征和语篇属性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但仍基本隶属于客观主义翻译观。
  2.主观主义翻译观。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是翻译的主观主义取向,主观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态度和目的完全或部分开放的接受、调整、忽视和拒绝源文本的某些篇章意义和文体风格。功能主义认为“译入语文本的功能和目的是任何翻译的最主要的标准”,体现了主观主义的翻译观,其主要代表是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把译入语文本意欲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期望和交际需求看作是翻译的决定因素,源文本意义和风格不再被视为翻译的最高原则,即通过译者完全开放的语义解读,使译入语文本满足受众群体的期望和需求。翻译目的论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也在于此,受众群体的期望和需求是运行存储于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现阶段,译者无法清晰准确的捕捉到这种内隐于读者思维中的心理表征,译者所假定或估计到的受众群体的心理期望和需求缺乏实证经验。
  二、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翻译观。Ingarden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平衡观和整体观,注重文本和译者间的动态性交流,他认为,既要注重文本的客观性,又要注意到译者理解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Fish认为,主体客体的两极划分不合理,因为既没有绝对的主体,也没有绝对的客体,完全主观的反应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们不可能从主体的规范体系和思想系统中独立出来,而对于客体的理解,总是由主体建构的,主体与形式文本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动态的交流产生特定的反应。译者产生的源语言文本和译者产生的译入语文本不是由译者任意解读的,在翻译中不应将文本和译者分离开来,文本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译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确立了翻译的建构主义的立场。
  建构主义倾向于某种“协商性”或“构建性”的交际模式,认为翻译过程是源文本作者和译者通过文本意义转换进行的协商过程,译入语文本的意义既不是完全来源于源文本,也不是译者完全开放性的解读,而是受到特定的制约,源文本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相似背景假设的“协议”,是一种以文本的基本图式为基础的社会契约。
  2.翻译中的认知建构。编码解码理论认为翻译过程遵循编码――解码――再编码的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了容器隐喻和通道隐喻两种隐喻模式,将源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看作是包含信息图示的容器隐喻,把意义从源文本容器传递到译入语文本需要经过一个通道,此种隐喻模式忽视了译者对于语言中丰富意义的读取和建构。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和远远超出语言之外的认知”进行建模,第一次建立了对于意义建构和意义动态的研究,彻底推翻了翻译的编码解码模式。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翻译建构观认为,文本的语言形式只编码了少量意义图示,更加丰富的意义通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建构或再建构。
  Fauconnier详细的说明了成功翻译的条件,翻译过程中语言的运作是以“文化、语境和认知”为基础,在以此为基础的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本身只携带了少量信息,通过认知和文化决定的一般组织形式以及认知语境所决定的具体组织形式激活译者大脑中预存的工作记忆,并促成相关信息处理的并行和依次展开。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在身体和大脑形式和功能方面是相似的,所以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建构主义翻译研究中所形成的翻译理论具有普适性。
  参考文献:
  [1]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谭业升.论翻译中意义的认知建构[J].外国语文,2009(1):133-139.
  [3]许钧.简论理解和阐释的空间与限度[J].外国语,2004(1):57-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88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