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堂激情荡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祥莲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情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激情满怀,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插上快乐的翅膀,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
   何谓激情?简单地说,激情是对有价值的目标的执著追求。笔者认为,此处的激情是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执著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一、激情为学生创造个性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二、激情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语文课堂,并非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任凭教师激情昂扬地讲述,没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课堂也是失败的。此处的激情必须是双方面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配合,相互促进。在民主的课堂上,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那么就需要教师做到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那么,高效的语文课堂才不至于成为空话。
   那么,怎样成为一个激情的语文教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激情荡漾呢?
   首先,激情源于对语文事业的热爱。一个激情洋溢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关爱学生的老师,语文教师只有对生活有所感悟,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才能成为一位充满激情的教师。而只有成为一个有深厚底蕴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激情洋溢的人。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次,走进文本,认真解读文本。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春联》时,文中有一副春联这样写道:“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教师问:“谁喜欢这副春联?”全班只有两个学生举手。教师并不着急,面带微笑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这副春联。在抑扬顿挫的语调里,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遐想。教师又问:“听了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小草发芽了,绿绿的。”有的说:“我看到杏花开了,红红的。”还有的说:“我好像闻到杏花的芬芳,蜜蜂在辛勤地采蜜。”教师适时出示了一幅动画:碧绿的芳草地,飘逸的杏花雨,蓝天白云,小鸟依依……抒情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得学生个个屏住呼吸,睁大双眼。当教师再次问起谁愿意来读读这副春联时,全班学生竟“刷”地站起来,美美地朗读起来。
   三、音乐渲染,激情荡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无论是抒情文章还是叙事文章,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世界。面对不同的精神世界,教师除了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外,还要能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比如音乐渲染,一位教师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最后一段“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时,响起了催人泪下而感人至深的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对二小敬佩到了极点,对敌人也愤恨到了极点。可见,音乐已不再是音乐课的专利,它已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语文课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它已将各种学科融为一体。可以说,音乐的有效引入,让语文课情趣浓浓,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创设出特有的意境,提供更富有激情的情感空间,从而使孩子们与文本产生共鸣,充满诗情画意。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情怀;语文教师不是作家,但要有作家的气质。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素养,才能成为一个激情满怀的教师,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的交流才会有一个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激情,是语文课的生命。没有激情的语文课是干瘪的,有了激情的课堂是绿意葱茏、鲜花盛开的。愿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充满激情的崭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固始县第一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5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