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等若干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1)一是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完成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任务;(2)二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3)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4)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扶持一批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项目;(5)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6)六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7)七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8)八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高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著作,二是讲座、演讲以及就社会热点参与讨论。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一期 李文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
  学术素养缺失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1)学术追求迷失。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学术研究泛化,如研究动机泛化、研究目的泛化、研究内容泛化、研究成果泛化等现象,最终导致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2)学术个性缺失。研究者性情浮躁,缺乏对历史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批判意识和敢于直言的学术勇气,在理论研究上人云亦云,从论文到专著,成果千千万万,面孔似曾相识,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活力。(3)学术能力不强。研究者更多地依附于“官家”和外国的理论,成为政策的解释者和外国理论的贩卖者,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自身特色、产生依附现象。(4)学术习惯孤傲。研究者习惯于个体研究方式,缺乏学术争鸣意识,缺少学术对话,彼此之间相互排斥甚至歧视,这些清高孤傲的学术习惯消解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之张力,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并削弱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二十三期 胡小桃,雷道金《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概况、问题与原因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由内而外包括三大战略类型:(1)文化战略。文化战略是高职院校特色战略的源泉和灵魂。第一,文化战略的关键就是通过愿景管理凝聚共同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第二,文化战略还在于不断优化组织共享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打造学习型组织。(2)CI战略。CI战略作为特色建设的战略要素之一,帮助学校从理念、行为与视觉上树立个性形象,是高职院校建设外显特色的有力武器。CI战略包括三个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这三大系统对应着高职院校外显特色五大范畴的提升,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克服个性和特色的不足,对高职院校特色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3)整合传播战略。整合传播战略是组合各种传播方法的综合计划,可以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高职院校特色的整合传播先要从内部做起,此外,学校形象的塑造与整合、对外公关也必不可少。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三十四期 李旭《我国高职院校特色构建:内涵阐释与战略组合》
  
  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至少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依据这些趋势可对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简单的判断:(1)从教师职业专业化到教师个体专业化。前者通过“强化分界、提高学历要求、建立自我管理团体”实现;后者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2)从工会主义转向专业主义。“工会主义”是通过专业组织谋求社会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从而获得专业支持的价值取向;“专业主义”是通过订立科学严格的专业标准,提高“入职”门槛,提升专业化程度。(3)从经验化到技术化再到专业化的过程。从世界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看,一般需经历从“工匠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反思型教师”的过程。(4)从“被动专业化”向“主动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地由个体被动专业化向个体主动专业化过渡的过程,逐步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5)从孤立到合作。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从“孤立文化”、“捆绑文化”向合作文化、自主文化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合作进行专业发展必然代替教师个体的“单干”式发展。(6)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培养专业化。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可以理解为教师通过培养机构及其制度获得资格认证与质量认可的过程。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三期 辛彦怀《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转型期高校组织冲突
  社会转型期高校组织冲突的主要表现是:(1)社会转型中行政管理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带来社会权力结构重新配置,引发高校组织的权力结构变化,从而加剧权力关系冲突;(2)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与调整,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势必发生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高校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3)社会转型对社会各组织的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导致社会各组织的职能发生调整,引发了高校组织职能任务间的冲突;(4)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组织管理的变革,管理日益民主化、开放化,引发了高校组织内部管理方式的冲突。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第一期 董泽芳,郝朝晖《社会转型期高校组织冲突及管理》
  
  关于学术职业伦理
  学术职业伦理是关于学术职业道德的完整体系,是规范职业化学者学术活动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学术职业伦理从属于职业伦理,是职业伦理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学术职业伦理的本质指它区别于社会伦理和其他职业伦理的根本性质。(1)学术职业伦理的根本属性: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学术职业伦理从属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学术职业伦理的根本属性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2)学术职业伦理的内在属性: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首先,学术职业伦理是非制度化的规范;其次,学术职业伦理是使用非强制性手段的规范;再次,学术职业伦理是内化的规范;最后,学术职业伦理是更加强调自律的规范。(3)学术职业伦理的独特属性:一种特殊的责任伦理。职业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马克斯・韦伯指出,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或是信念伦理,或是责任伦理。遵循责任伦理的行为,即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学术职业伦理是责任伦理,意味着从业者承担职业角色的好坏需要通过检查其履行职业责任的情况来认定。学术职业伦理又是特殊的责任伦理,其特殊性在于它和高深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术职业伦理既具有大众伦理和职业伦理的一般特征,又显示出学术职业的独有特性,呈现出多样性、专业性和引领性的特征。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第一期 张英丽《学术职业伦理:内涵、本质及特征》
  (逸 公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5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