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点导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兰芳

  美点赏析
  
  
   梁晓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知青小说蜚声文坛。我们读梁晓声的作品,一以贯之的是他始终关注人物心灵,展现内心世界,主张回归正义、质朴、知足的美好人性,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梁氏作品的价值与灵魂。
   本文以平淡的记事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在一个最普通的风景区,一个老妪和一个少女随缘结成的情谊,给彼此双方带来了幸福与安慰。
   老妪是知足的,“老妪是以感激旅游业,对自己能有那样一种营生,甚为满足,终日笑眯眯的。”老妪是善良的,少女是个异乡人,在这个村子里饱受质疑,不受欢迎,却独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并主动慷慨地接受少女,“闺女,住我家吧……不会给你气受。”而且不收一分钱,还要忍受村里人的闲言闲语。她也活了那么年,见过那么多的事,也见证了一些人来村里骗钱的事实,但她依然坦然地接受了少女,是因为她怀着一颗善良又质朴的心。
   少女是美的。既美在“人面桃花、目如秋水”的外貌,更美在内心的纯洁与感恩。少女入住老妪家后,“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的勤了。”老妪的变化,显然来源于少女的照顾。而那句“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更是她从精神上给予孤寡老妪的慰藉。至于对病重老妪的照顾,为去世的老妪买寿衣,更是她内心美的体现。
  老妪与少女,原本陌生的两个人结成了老少之谊,她们相濡以沫、虽苦亦甜的生活,正是梁晓声在小说中所极力铺陈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真善美在利益的紧逼下已节节败退。“我那么点儿钱,防人家干吗?”“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梁晓声借老妪和少女之口说出这些振聋发聩的话,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心灵的一次拷问。老妪与少女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正是作者所讴歌的。
   关注人的心灵,重新唤起真善美,是一个作家应当担当起的重任。梁晓声这么说过,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位平民作家始终用道德的尺度来看待社会。他曾说他的作品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最温馨的那部分写出来献给读者。从这部小说来看,他依然对权利、金钱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对真诚的友谊、平凡的生活表示出极度的欣赏。
  
  难点指津
  
   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对标题的理解可以说是本文最大的难点。
   难点的第一重是对“老”的理解。文章标题是“老水车”,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的理解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事实上却并不矛盾。首先,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其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难点的第二重是对“风景”的理解。美好的景物才能称得上是风景。而老水车旁的自然风景应该是美的,不然城里人不会蜂拥而至,但文章却并不写自然风景之美,而是写老妪和少女的人文风景之美。老妪的善良,少女的真心,彼此诚心相待,在原本商业气息浓郁,顺带着连当地人的思想也迅速商业化的风景区,她们用自己的善良和关爱,谱写了一曲信任、理解和关爱的高歌,彰显了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成为老水车旁最美的风景。
   然而,这美好的风景,却被老妪的病――莫如说是被周围这个商业大潮下已经商业化而失却了质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当地人所摧毁。文章的最后,老妪死去,少女无声离去,风景不再,信任不再,留下的只是猜忌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文章的题目含义深刻,唤起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索。
  
  考点训练
  
   1.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2.文章有多处对比手法的运用,请举例说明。
   3.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
   A.显示乡村旅游业独有的韵味。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附:参考答案
   1.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2.参照美点赏析。3.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2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