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批改学生作文,要占用语文教师的大量时间,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方面付出了许多辛苦,但与所得的结果却往往不能成正比。因此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尤其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方面,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教师们在付出同样劳动的情况下会取得更大的效益。笔者就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谈谈点滴看法,供广大语文教师们切磋,以引起抛砖引玉的效果。
  批改作文的手段要灵活多样,要因人因事,不能千篇一律。某校一位主抓教学的领导,要求语文教师每周“精批细改”两次。学校领导检查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是,看学生作文本上教师的红笔批字的多少和所批的次数。学校这样教条化的要求和检查,不但空耗教师的精力,还束缚了教师工作的方式方法。这样机械式的要求,教师只好被动地应付。拿看一枝笔,从标题往下,一字不落地往下看,从学生作文的错字别字到布局谋篇,从文章的思路到各段的层次,从段意到中心思想,从素材到题材等等,满篇圈圈点点红线不断。教师面对的似乎是需要彻底改头换面的建筑物,经过教师的斧凿之后,学生的文章已经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了。这样批改,根本不顾学生自己的思路,完全是由教师的思路全盘的取而代之了。这样做,教师自己累得头昏眼花,学生看了教师的满篇批改的痕迹会感到无所适从,很容易丧失对作文的乐趣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就给我们指出了批改学生作文是多样化的,是不拘一格的。教师要从死板的旧套路中解放出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和灵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作文的评改,激发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因此,我谈谈如下两点尝试。
  一、当面批改
  这样当面批改,改变了从前只是教师在本子上的大刀阔斧,学生被动的适应。现在和学生面对面,先听听学生自己的思路。教师要首先保持和肯定学生自己作文的思维轮廓,必须在此基础进行提高。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哪个地方应该修改,应该培养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教师不一定要事事亲自动手执笔。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在这方面有着精辟的观点。他说的“引而不发,跃如也”,“引面不发”,就是说你只做出拉开弓箭的姿式就可以了,让学生学习作文的时候来参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当然我也不是反对语文教师作下水文,这就要因地制宜了。批改作文不可求全责备,批改完之后,非要让它成为完美无缺的范文。只要学生学会自己动手修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达到了目的。作文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循序渐进的。每次的当面批改,如果能够在其中的一个方面使学生有所收获就可以了。
  二、批改时引导学生模仿
  引导学生模仿。模仿要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一是要从对范文的朗读方面,多数学生都是喜欢朗读的,要引导学生从朗读中获得对文章的审美感,产生对文章的兴趣。二是从对比中引导学生的兴趣。要把典范文章与学生自己的作文相比较,比较中应该多从正面肯定学生自己的作文,让他们面对自己的作文建立起充分的信心,要让学生产生这样的信念,写好作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对比的基础上产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通过模仿,学生才有所创新。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模仿是没有用心去思考。其实模仿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人类发展的循序渐进,都是在模仿中创新,文章也是如此。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在古代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如唐代年轻的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庚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脱化而来的。可见先在模仿而后有创新是合乎客观规律的。
  总之,学生的作文批改,应该本着《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多样化,不拘一格,重在引导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多从正面肯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8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