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学生“奇装异服”现象的反思与教育引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兰芳

  摘 要:如何正确地分析学生奇装异服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任务。我们要在理解中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引导,让青春真正呈现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奇装异服;心理因素;标新立异;外在表像;高雅情操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08-2
  
  一、怪:“乱相丛生”的校园服饰
  多元信息时代,各种影响纷至沓来,与上个世纪清静的校园相比较,现在的校园服饰更具个性、活力与时尚。然而物极必反,追求潮流,追求新鲜的中学生现在越来越多是着装怪异,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符,不少同学是故意如此:比如前几年,我们班里的女生人数比较多,一到夏天,趴在桌子上睡的时候,腰部就会暴露出来,这让男生很难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上来。有的女生一到冬天,上身穿羽绒短装,中间一个长毛衣,盖到大腿,下身只穿一双肉色袜子,全身呈现从冬天、到春秋、到夏天的四季景象。家长姜女士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也比较头疼:“我真的担心,十六岁的女儿染个黄发,穿着低腰裤,根本没个女孩样!为这种事情我们经常吵架,开始女儿小还有所收敛,但不久又原形毕露,穿着越来越夸张,越穿越嚣张。”确实,孩子的服饰就是孩子内心的情感流露,面对如今五花八门的校园着装,学校奈何?教师又该奈何呢?
  二、怪谁:按耐不住的青春寂寞
  服装是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外在表像,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色彩。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奇装异服为美,尤其以女生居多。这些不良风气的形成有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但笔者以为最主要的是与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心理因素有关:
  1.认同需求: 在社会青年不断追求时尚的时候,身心日益成熟的中学生们也不甘寂寞,纷纷仿效。他们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尽快加入社会的洪流中去;他们更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关注程度。
  2.偶像崇拜:中学生对影视明星、运动健将、乐坛歌手极为关注,尤其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趋之若鹜。我们常看到不少中学生穿着某球星的运动服、各种品牌时装,甚至着奇装异服上学。我班有个男生就曾经戴过耳环,还让长发半遮盖着,一问才说是跟日本言情片中的主人公学的。
  3.攀比思想:现在的中学生在课间的不少话题是谁的服装是名牌,谁的打扮最流行。看到别人穿得好,就想方设法赢得家长的同情,也根本不考虑家庭经济的承受力,为的就是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的感觉和自己内心的那份虚荣。
  4.求“异”意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异性和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又羞于向对方表达,甚至怕自己的魅力不够,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他们总是在异性面前不断地表现自己。
  5.叛逆心理:不少孩子由于家庭管教过份严厉,或者家长自身行为的问题,导致了家庭中矛盾丛生。有的教师在平时与学生交往时也是严有余而爱不足,使中学生感觉与成人之间有代沟。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意识而通过服装的怪异来实现与成人世界的抗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挑战权威的需要使然,所谓“头可断,长发必须留”,就表达了中学生对不良教育的叛逆心理。
  三、“怪”之暗礁:令人痛心的青春迷失
  据网上的一则消息,有个广西的中学生就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与价值观的迷失而去上海做了三陪女,结果被四个男了轮奸之后气绝身亡。当然这种恶劣事件并不多见,但是过分追求打扮的后果对一个人来说却是严重的,让家长与老师痛心。
  1.顾外失内,“德”之滑坡。
  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为了虚荣、攀比不顾”家情,硬缠父母要钱,结果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有甚者,为了实现虚荣心的满足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哄骗、偷窃家人或他人的财物,酿成大错。
  2.分散注意,“智”之延误。
   “头发长,见识短”,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句话是成立的,学生在穿衣打扮上如果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而有的学生一旦实现了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就不再对学习产生价值依赖,这也是很多富家子弟难以有学习动力与聪颖智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诸多不便,“体”之不利。
  中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但是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等过紧的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而有些学生为了穿这些衣服而盲目减肥,更是造成正常发育的营养的缺少。
  四、“见怪不怪”:刚柔相济的思想引领
  仪表是一个人心灵的名片,是个人审美情趣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一个人打扮得体,往往要求与现在的时间、地点及个人的身份相吻合。中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不太成熟,是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特殊群体。因而培养孩子良好健康的着装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1.制度规范,统一着装。
  校服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统一定制校服便于统一管理。学生着装齐整就会感到他不只代表他自己,而是班级的一员,校园的一分子,这样他们才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给集体抹黑,便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审美的角度讲,这也体现了一种美――整齐美、蓬勃向上的青春美!学生统一穿上朴素大方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少能实现学生之间的”表面平等”,有利防止相互攀比的意识,避免校园中的一些“富家公子”与“千斤小姐”的清高思想,也防止贫困家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学生专心致志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2.平等对话,价值引领。
  中学生一般不会接受师长的简单说服,而对生硬的命令式教育,更是心存抵触,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中学生内心的基础上加强有效沟通。我们可以从学生追求的是美、奇、怪入手,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只有思想与学生不隔离,才能使教育有效果。
  我们可以定期举行中学生形象展示活动,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知道应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装扮,最终让学生产生自己要改变现状的想法。通过对话,可让学生明白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折射下才能发出亮丽的光辉。将学生对服装的关注点转移到学习、健身与自我实现上,让他们的青春在互助中闪亮,在奋斗中发光,在实现价值中升华,他们才容易走出过分地关注个人仪表形象的误区。
  3.师长垂范,潜移默化。
  “上粱不正下梁歪”,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自己也穿一些过于前卫的衣服,对学生的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在服饰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学校规定教师不得穿奇形怪状的衣服,重大校园活动时教师也统一穿校服,给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影响。当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在孩子心目中也是举足轻重,家长会上,我们告诫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认识模糊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教育。这样,通过家校合力的构建,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4.倾听心声,合理满足。
  我们认为,光有一些外在的引导还是远远不能改变中学生对青春时尚的追求,因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才是问题的根,需求的满足才能给他们足够的精神养料。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听学生说。我班的一位女生小玲老爱打扮,甚至穿一些过于暴露皮肤的衣服,男生也对她指指点点。我和小玲谈心时尝试让她先说,通过适当的引导,真诚的倾听,承诺为她的个人隐私保密,她终于告诉我:因为自己成绩不好,长相又一般,说话有点凶,班里很多男生都背地里叫她“巫婆”,她知道后,心里十分痛苦。妈妈整天在外面忙生意,爸爸整天酗酒,三天两头不回家,这使得她更觉得自卑。于是她希望在打扮上通过变化服饰引得更多关注的目光。但由于整天和那些不爱读书的男生讲话,使得任课老师很有意见。但无论如何,让学生勇于吐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适度满足。小玲的情况与家长对她的关爱不够、自己成绩不理想、个人的光彩得不到显现有关,她的心理需求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注。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班级里努力为小玲创设一定的展示空间:她美术功底不错,笔者就将班级里的墙报布置任务交给她,并给以一定的指导;她比较爱卫生,每次总将自己小组的卫生承担下来,笔者更是肯定了她这样的做法。这两件事对小玲的触动很大,班级里的学生也开始对她改变看法。同时,笔者联系家长,希望家长不要只用钱来满足孩子,而要用心来温暖孩子。
  再则,行为导引。沉溺于打扮的中学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不会心理失衡,他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打扮来得到渲泄,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渠道。笔者帮助小玲制定了学习计划。她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职高的美术方面的专业,我就帮助她联系了美术老师进行辅导。后来她终于如愿以偿,现在已在市省级获得了不少奖项,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由于工作上的得法,我们终于赢得了学生普遍的行为转变。但笔者觉得,孩子内心价值观的转变才是其根本,只要我们善于找到中学生心灵的伤口,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及时给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校园将呈现更多充满活力的青春亮丽的生命。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爱美之心,更不应该抹杀学生的穿着个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追求服饰美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陶冶高雅的情操,追求外表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021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