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现状论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明青

  摘要 中国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日益壮大起来。本文试图对这一群体的内涵、现状进行客观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有助于为我党在新时代加强自身建设提供新的关注点。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内涵现状
  一、中国新社会阶层的基本内涵
  新社会阶层的概念最初是由党和政府为描述社会情况,解决社会问题提出的。2002年11月1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肯定了新阶层的存在和意义。自党和政府对新社会阶层进行界定以后,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新阶层问题广泛关注.。事实上,新社会阶层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政治概念。要想准确把握新阶层的概念,就必须理解好新阶层“新”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社会新阶层是改革开放的新变革的必然结果。新社会阶层,在经济手段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在所有制形式上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在分配方式上与多种分配方式相一致;其次,新社会阶层从性质上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再是带有资产阶级剥削性质的群体,而是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具社会主义性质的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再次,新社会阶层的人员构成更加复杂,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受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变革的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新社会阶层的分化也随之趋于细致、多元。
  二、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现状
  (一)经济贡献力日益巨大,社会责任时有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推进,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率先富裕起来的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个仅占全国人口一成的群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中国新科技启程的领航者;他们“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大量吸收了社会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他们靠勤劳和智慧造福民生。事实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是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带动经济发展的,但现实中,日益壮大的新富阶层却不能获得其他阶层在心理上的认可,其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新阶层社会责任的缺失引发了人们内心的不公平感。实质上,社会差异的存在是被人们所认可的,按能力和贡献分配社会财富也是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但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是财富获取在手段上的不合法和不公正。当前,新社会阶层中的一部分人靠不正当手段谋财,偷税漏税、诚信缺失、环境破坏、克扣员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尽快予以制止,新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的因素将会增长。
  (二)参政意识逐渐增强,参政实效尚不明显。
  近年来新阶层的影响力不仅能够波及中国的经济领域,越来越多的新阶层成员在追逐经济利益之余希望通过参与民主政治,实现自身政治价值。新社会阶层的参政意识逐渐增强,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经济上 “高收入、高风险”特点的他们迫切希望自身的私有财产受到党和政府的承认,获得法律的保护;第二,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政治,影响社会舆论及政治决策,进而在经济上获得更多发展;第三,由于某些新阶层成员通过不正当手段谋财,使人们对新阶层群体产生抵触、反感的情绪,所以他们渴望通过良好的政治表现重新树立健康的公众形象。
  虽然新阶层的参政意识有所增强,但其参政实效却不明显。笔者认为有实效的参政应包括两个要件:一是参政的制度、程序、渠道有所保障;二是参政的结果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公正、和谐发展的。所以削弱新阶层参政实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参政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参政渠道不通畅;党组织在具较高流动性的新阶层中覆盖面小;基层民主往往流于形式,导致新阶层的利益诉求时常是有表达而无审议等。原因之二是新阶层自身参政动机不端正。当前,新社会阶层参政的动机有过于功利性的趋势,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凭借政治资源的获得而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还有些新阶层不满于现实理性的参政渠道,盲目崇拜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参政动机十分混乱。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及时予以关注和解决,就会动摇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导致社会动乱。
  (三)文化素质显著提升,价值信念动摇不定。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阶层的社会地位逐渐被认可,大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干部、技术人员以及归国留学人员加入到新社会阶层中,新阶层成员开始从社会边缘群体向社会中心群体的转变,促进了其文化素质的提升。当前,新社会阶层在思想观念上体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内在一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竞争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他们将竞争作为行事的信条与法则,以极强的风险意识和敬业精神跻身市场竞争的洪流。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我效能,不断以新视野、新观念顺应并引领时代潮流,逐渐成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坚力量。在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他们能以开放的眼光积极主动地吸纳国外文化的先进成分,将其融汇到中国文化中。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外在表现形式上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导致一些盛行于中国的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新阶层中较有市场,他们往往能够吸收西方思潮中的合理成分,但对其弊端却少有警惕。一些新阶层成员盲目崇拜、追捧以经济上全盘自由化,政治上多党制及议会民主,文化上指导思想多元化为特征的西化言论,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巩固,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叶晓楠,纪雅琳.新社会阶层,身影日渐清晰[N].人民日报,2007-6.
  [2]陆学艺.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编辑郑云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022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