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教育的六种类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换句话说,成功的孩子都是相似的,而失败的孩子却各有各的原因。但在这些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所有失败的孩子所共有的,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做这样一个分类,目的就是找到成功教育的共同点,以作方向,失败教育的共同点,以作反思。
  一、粗暴型:拿自己的无知去惩罚孩子
  粗暴型家庭在中国比较普遍,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更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夫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思想,所以,打骂成了家常便饭,打骂成了约定俗成,打骂成了教子成功的法宝。“不打不成材”嘛。
  打骂是家长的无知。因为,我们永远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这个更好的方法肯定不是打骂。打骂一般来讲就是这样: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去做,孩子没去做,便呵斥,呵斥不行就动手。家长在动手打孩子时就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我们永远不要指望孩子完全成为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我们打孩子这是对他人格的不尊重,因为,孩子和家长一样也是人,家长以暴力为手段,也许短时间内达到了让孩子服从的目的,然而却从此在孩子内心种下了不平等的种子,这粒种子有朝一日就会成长为另一个暴力。
  打骂的缺点
  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不是反抗性强,就是防御性高;不是容易使用暴力,就是造成抑郁。他们共同的问题是自尊不健康,有较多的情绪问题。这些人在家里所表现的是情绪智能差,与家人相处有较多困扰或冲突发生。
  案例:
  打骂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少年竟投毒放倒父亲(2004年 04月 08日 广州日报)
  家住丰顺县一农村的少年卢某,因上网成瘾无心上学常遭其父责打。为了报复父亲,竟狠心往家中煮好的粥里投放农药,致使其父亲及两个妹妹吃后中毒住院,后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据了解,从上初中起,卢某便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并不能自拔,经父母、老师教育后仍屡教不改。父亲见儿子不争气,于是棍棒侍候成了家常便饭。父亲的打骂让卢某产生了逆反心理,遂萌生了报复父亲的念头。
  今年2月22日,卢某趁父母外出干农活之机,往家中煮好的粥里投放了毒性很强的农药,致使其父及两个妹妹喝下粥后均中毒住院,后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二、溺爱型
  家长心理:孩子是心肝肉,孩子不懂事,不能让他受苦。
  谁说中国的家长不爱孩子?中国的家长太爱孩子,但中国的家长也太不会爱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爱,爱就成了伤害。爱给予的太多,就会泛滥成灾。我们一些家长所谓的爱就是包办。孩子要学习,洗衣做饭甚至涮碗就不用他了,孩子小,这些事情他还做不了,孩子不懂事,所以,择校择业甚至择偶都要父母一手包办。这些父母所谓的爱就是迁就,孩子是心肝肉,就这一个孩子,你说,不亲他亲谁?就这一个孩子,不随他的意,他闹脾气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
  下雨怕淋着,所以上面遮个板,刮风怕着凉,所以四周也围上,孩子就生活在一个黑盒子里面,看起来似乎很舒服,很安全,但是,孩子迟早是要离开这个盒子走到外面,走向社会的,接受现实的考验。一个温室里的花怎么能抵挡得了风雨的洗礼?
  溺爱的危害
  对子女过于溺爱,养成了孩子争强好胜、骄横跋扈的性格,心理上的不健康,导致性格上的偏激,他们自私任性、骄傲自满、厌恶劳动、性情粗暴、目中无人、不讲文明礼貌。这样,溺爱不但不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反而遗害其终生。
  小时候妈妈讲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妈妈常给我讲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妈妈很爱儿子。儿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村里来了个卖货郎,儿子偷了人家的一包针回去给他妈妈,妈妈看了就很开心,说儿子挺机灵的。儿子大了,终因盗窃被抓了起来。在被抓走时,儿子说:“妈妈,让我再吃一口您的奶吧。”妈妈同意,儿子却一口把妈妈的乳头咬了下来。说:“我第一次偷了包针拿回去,不是你纵容我我也不会有今天!”
  三、放任自流型
  我只是生了你,生存生活是你自己的事。
  这种家长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因为不懂教育,对自己孩子难以管教,所以,只好放任自流;另一种是自己工作忙,家庭条件还可以,物质上一味地满足,精神上却放任自流;三是因为家庭离异,父母对孩子教育一味推诿,“养而不教,放任自流。”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等于是把一只鹰生下来就丢到鸡窝里,然后任其自由成长,可想是什么样的结果。
  案例:
  小B同学是个典型的多重问题集一身的孩子。他的父亲开私矿,属于暴富一行,随着家庭经济的不断富裕,人的劣根性和禁不起诱惑使他和小B母亲离了婚。小B母亲出于怨恨对小B不闻不问,小B和他奶奶一起生活,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照顾,他父亲每次见他都会甩给小B一叠钞票,小B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逃学,打架,泡歌厅,整天和一群同龄的问题孩子混在一起。
  四、强制型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当下也为数不少。这也许与历史有关系。六七十年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现在的父母多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在父母年轻的时候,他们的许多梦想都被无情的现实打破了,这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永远的遗憾,所以,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使这一遗憾能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弥补,在教育孩子上就显得很专制,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目的就是实现心中的梦。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在事业上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对孩子常常是居高临下,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图去做事,不充许孩子做得比自己差。
  其实,说白了,强制性教育无非是父母的自私心在作怪。家长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事实上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所以,父母对孩子这样的爱就大大打了折扣。这种强制性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案例:
  信息时报讯(记者 李朝涛):儿子一心想退学重考北京的大学,老爸却想让他老老实实毕业后出国留学光宗耀祖,父子间的争吵最终演变成人伦悲剧。 据悉,凶手董吉君,时年21岁,是广东某高校大二的学生。因一直不满意自己的专业,2005年初,董吉君向父亲提出想退学重考北京交通大学,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因为父亲想让儿子老老实实读完大学,随后出国留学,两人为此发生多番争吵,最终儿子拿起刀将其父砍死。在受审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想杀死他,谁叫他老是胡乱规划我的人生!”
  五、自然型
  这种父母本身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源自动物的本能。他们不懂教育却知道如何教孩子生存和生活。孩子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成长的,所以就特别舒展,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反而成长得很好。这就是“农民的孩子早当家”。
  案例:
  广州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常年在渔船上打工,尝遍辛酸,欠下几万元的债,终于将两个儿子分别送到了中山大学和清华大学。
  六、智慧型
  智慧型的父母就是懂得孩子的父母,尊重自然规律的父母,他们就像是好的农民,懂得如何为庄稼施肥浇水,就像好的园丁,知道如何修剪。他们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那样,懂得如何做。毫无疑问,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
  案例:
  周弘,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一个老三届的工人,把一个聋哑的女儿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留美博士。他不但把自己的女儿教育成才,还把他的教育方式总结提炼为“赏识教育”,帮助了千千万万的孩子和家长。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更重要。教育不单单是孩子的事情,父母更要学习。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42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