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东

  摘 要:中国社会的转型,给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课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性道德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方面存在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道德教育课程之不足,成为完整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小学,谈及其概念、功能、构成并结合国内外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对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教育;隐性道德教育课程
  1992年,我国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了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目标认为,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对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具有基础作用,因为儿童的精神面貌决定了我国未来的民族精神。
  一、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概述
  1.道德教育和隐性课程
  本文采纳的“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道德教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隐性道德教育课程
  随着隐性课程和道德教育课程概念的提出,人们进一步演化出“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概念。何谓“隐性道德教育课程”?大多数人认为,隐性道德教育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合。
  二、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功能
  1.陶冶功能
  隐性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健康向上的集体环境能产生巨大的潜在的熏陶力量,给学生带来积极心态。通过创设和利用学校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就是指学校的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以及学校的制度环境等等,对学生有一种规范和约束的力量,使学生在无声无息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学校的各种环境。
  三、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发展的几个问题
  1.课程目标问题
  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旨在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因此,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目标取向应以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为主。既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2.课程发展原则问题
  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课程,其课程发展也自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1)显隐结合,即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相结合;(2)软硬结合,物质环境与文化氛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充分发挥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效。
  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还有广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求。我将以本研究为起点,对这一问题继续加以探讨,并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我国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玉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丁念金,刘亭亭.探讨提高校本课程决策水平的途径[J].现代教学,2004.
  [5]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成绪,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46304.htm